放在我书桌上的是一部北京大学刘小龙博士的译著:列维斯·洛克伍德《贝多芬:音乐与人生》清晰、整洁的中译本。这部不久即将付梓的译著对我国音乐学界的贝多芬研究、乃至我国对整个西方音乐的研究,无疑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西方古典音乐传人中国始于上个世纪初叶,而贝多芬是最早传人中国的西方音乐家,说他是中国人接触最早、敬仰、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西方音乐大师,是绝不为过的(去年,中央音乐学院张乐心的博士学位论文《贝多芬在中国-20世纪贝多芬在中国(大陆)的接受问题研究》,在当代艺术接受理论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梳理和研究)。贝多芬尚在世时,针对贝多芬音乐的评论就已出现。待逝世后一百多年来西方音乐学界对贝多芬的研究,就其数量、成果和水平来说,一直居于首位,相关著作、论文浩如烟海。然而
相机捕捉的一瞬间,竟有如此丰富、生动的细节,《惊世佳作:美国国家地理学会125年摄影精华》以令人惊叹的绝美照片展现了摄影的非凡力量,见证、揭示、赞美和改变了我们观看这个世界的方式。
本套教材是我社公共教材中的一本,秉承了公共教材一贯的特点与优势,是钢琴学习者必修的经典教材,此次录制的示范CD具有独特的特点,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全书共分12章,内容方面以时间为经,以人物、事实为纬进行叙述。从1711年大提琴传入中国开始写起,一直写到2008年大提琴在我国当下的发展。在讲述大提琴艺术在我国发展的同时,还记录了我国大提琴演奏家和大提琴音乐出版和乐器制作的情况。 《中国大提琴艺术发展史》是刘欣欣、刘学清兄妹二人耗时8年多的时间,在广泛搜集资料、采访当事人的基础上写作而成的。该书史料扎实、叙述完备,丁孚祥、李德伦、廖辅叔等五十余位音乐界及大提琴界专家、学者接受了作者的采访,并为该书写作提供资料。
60年风风雨雨,60年沧桑巨变。伴随着新中国的步步进程,这些歌曲也在记录着中国人民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坚实脚步,它们脍炙人口的歌曲,与观众产生深深的共鸣,优美的旋律被一代代人传唱至今。以歌忆史,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久违的画面,昕到至今无法忘怀的金曲。
《圣-桑:18首音乐会钢琴练习曲(作品52·作品111·作品135)》内容包括:六首练习曲作品52,六首练习曲作品111,六首练习曲作品135。
抱起那把老吉他,它的声音,有些陌生,竟又那么熟悉…… 过去的日子,和那些日子发生的故事,不知道都藏到哪里去了?似乎只是在不经意的一瞬间,我曾经拥有的,像车窗外急速飞驰的风景,离我远去,而且,再来。 还好,那些我最喜欢的歌,还陪伴着我。能和它们一起慢慢变老,也是很浪漫的事。
本书作者章华英女士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音乐学博士研究生,本书介绍了古琴的历史、传世名曲、古琴制作及名琴鉴赏、古琴记谱法与打谱、古琴流派及古琴艺术在海外的传播等。
这本曲集由约瑟夫·海顿人喜爱、演奏技巧的钢琴小品组成。这些乐曲不仅能用于活跃钢琴课教学的气氛,还能显现出海顿音乐的多样性。
本书在手风琴的教学和训练中因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且训练目的明确、包含技能较全面等,而成为一部手风琴手指训练的教材。 本版修订这特点:1.本书对左手和弦的选择上更加合理,对和声进行中各声部的连接更加规范,使低音的走向更加顺畅,同时对左手音的长短的记谱及各种标记的标示也力求更加完善、。2.更改了原有个别练习中的左手节奏型。本书基本上包揽了在手风琴演奏中左的常用的各种4/4、2/4节奏型。3.本书在编排上重点更加突出、难点更加醒目、逐条训练目的更加明确,以便让练习者能够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上来。4.在关键之处增加了文字,以求对各处的难占、要点给予说明,并对在手风琴演奏中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环节给予提示。
全书搜集了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时期的文章约60篇,按时期分为上篇“困惑篇”,下篇“求索篇”;另加两个“录”“亲情篇”、“激励篇”。“困惑篇”是在作者以前写的《作曲家的困惑》一书基础上精选、补充、修订而成,大部分完成于80年代;“求索篇”是这次首次辑录,主要写于90年代;“亲情篇”是个人精神领域里的“自白”,感情色彩较浓;“激励篇”则是外乐坛对作者的主要作品的评论选辑,以及师友们的书信摘录。作曲家用音乐代替了文字,评论家用文字解绎着音乐;两者方式虽各相异,却都源出一处!一支笔写总谱,一支笔写文章,这既然已成为作者生活之必然,作者也就不管它规矩方圆,顺其自然地写下去吧!
本书是BasilLam对贝多芬和弦乐四重奏的研究专著,此外,也一并讨论了贝多芬的弦乐三重奏及五重奏。
收藏爵士乐唱片,很费钱,很费精力。首先,一个稍有些名气的乐手,一生的专辑至少在40、50张,的乐手、专辑的数目至少百张以上,如果你喜欢一个人,要收藏齐全他的作品,那么真够你受的;其次,正如古典音乐一样,一首爵士乐作品,会根据演出场地的不同,演出时间的不同,演奏乐手的不同,被放置在许多专辑中,而哪个版本最出色,刚听爵士乐的朋友,肯定会晕头转向,又何况,爵士乐的一些名曲,从诞生以后就被无数的乐手演奏过,甚至于用小号来演奏原来是为钢琴创作的作品,流行音乐、摇滚乐讲究“原人原唱”的标准,对于爵士乐完全行不通,还有,爵士乐百年历史,烟波浩淼,名人名盘无数,其发展历史正和唱片工业发展史紧密相联,就此而言,它的数量之多,绝不逊色于古典音乐,要远远超过流行乐。这本书想要达到的,是在如此之大的爵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