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古雅集:特展中的文物故事》是 神游 系列的新书,由文化旅行家、自由撰稿家谢田写作,本书精选了近20场不同主题的展览,展览主题涵盖:唐宋八大家、故宫院庆、丝路、道教等,作者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其中的重要展品,包括书画、曜变天目、塑像、器物等等,图文结合,使读者全方位地了解文物的 前世今生 ,以及其历史地位与艺术文化价值。
本书是作者多年玉收藏心得的散文集,记录了其从识玉、寻玉、得玉到赞玉的心路历程。作者以精湛的鉴赏眼光和丰富的见地,生动呈现了玉之美,穿透表象探寻玉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完美诠释了 君子比德于玉 的崇高理想。本书行文质朴真挚,不仅是对玉的礼赞,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致敬,让读者领略到了玉所蕴含的厚重文化积淀。
故宫博物院,这座闻名世界的古代艺术宝库,收藏了多达一百八十余万件各类珍贵文物。其中十五万余件绘画涵盖了隋唐以来各个时代、不同门类的作品,它们中为璀璨的,莫过于开启时代风气、影响后世的名家名作。我们又从中精心挑选出五十件,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时代均衡,人物、花鸟、山水门类齐全,合起来就是一部极简的中国绘画史,郑重地向喜欢传统文化的青少年加以介绍。 这些入选作品,多数都是清代内府的收藏,或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购买、文物局调拨进入故宫博物院。除极少数早期摹本外,它们皆为公认的名家真迹,代表各自时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方向,长期以来被奉为经典,广泛流传。每件名画的故事,都能写出一本厚厚的书。要以短短三四百字的篇幅来呈现它的精彩片段,的确是不小的挑战。而在这个普及性的小册子里,我以文字简洁
中国书法,特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秦汉时期,毛笔出现,纸、绢逐步普及,能写字、善于写字的人越来越多。文字实用性之外形式之美,越来越为大众所接受,书法因此出现,书家由此成名。 东晋时期,篆、隶、楷、草、行五种书体都已出现。 书圣 王羲之开创的魏晋新书体,结构优美,流便潇洒,大大区别于此前带有浓厚隶书气息的楷书和章草,很快就流行起来。 东晋二王之后,由书体变迁推动书法艺术发展的时代就结束了。书法家要成名,除了继承传统,更重要的是创新。善写楷书的欧阳询、颜真卿等书家推陈出新,一变二王的妍丽为端庄,将楷书艺术推向了! 嗣后 宋四家 中苏轼、黄庭坚、米芾在北宋求新求变的时代氛围影响下,强调书法的个性和表现力。所以前人曾总结过: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 宋代以后,称得上承前启后的大书
本书记述了22位知名收藏家的寻宝、鉴宝故事。所涉的22位收藏家,无论是指点江山的大侠,还是独钓寒江的隐士,无论是饱经沧桑的前辈尊者,还是载歌载舞的后起之秀,都有一个共同的文化立场与价值确认,就是更看重器物的文化特征与历史信息,更看重收藏行为的审美功能。
本书稿是作者的收藏记录。用纪实笔法叙述作者在潘家园的收藏经历及其心得,文中再现了八国联军侵华烧杀抢掠的原始照片及圆明园被毁前后的照片;红色特务潘汉年冤案始末;中共创始人张申府1949年给周恩来的信;国民党元老陈修夫解放后写的自传;国民党中将张丰胄抗战期间日记;宋希廉回忆瞿秋白被捕及就义经过的材料;朱光沐与赵五的情书;平民知识分子董毅在抗战期间于北平写的日记;12·9活跃分子魏东明的自传;毛岸英给表舅向三立的信,吴印咸在文革期间的遭遇等配合相关的图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收藏故事中让读者体味古玩的文化意蕴与沧桑的历史时间与人物,读来轻松有趣。
《把玩》是一种杂志形式的文化生活书籍,四色印刷,有大量的原创摄影作品。每季出一期,一年四期。四季如常,人生过客,忘却劳顿,享受生活,找好玩的人,玩好玩的事;好玩,还要玩好,把玩的是心情,把玩无聊的日子,发现生活的乐趣。《把玩(第2辑)》(作者怀一)是第2专辑。
文人玩收藏,自有一定的优势,凭借他们的学识和修养,对藏品往往有独到的眼力,想必集藏爱好者能从他们收藏经历中获得启迪和教益。 凡是有过集藏经历的人,都有自己的甜美和辛酸,一帆风顺是成不了收藏家的。本书可以帮助你减少失误,提高集藏水平。
《沈从文讲文物(精)/大家小书》编选的研究文章,可以管窥沈从文的文物研究:他利用文物与文献互证这一独特方法,保存了过去时代生命形式,构筑的是艺术史和文化史。而自身的生命经验、体验也投射到文物研究中去。
最珍贵的、最奇特的、玩的收藏,其中的故事打上的是收藏家一生最深的烙印,收藏家们喜说乐道一世不忘,那么读过听过这些故事的人也会过目不忘,过耳永记。因为这里面既是学识也是经验,提示一句,《听藏家讲故事》虽是讲故事,切莫只做故事听。
购书、索书、读书、藏书,像蚂蚁一样辛苦,像蜜蜂一样勤劳,既是为了书,更是为了人。书不仅是知识,而且还是媒介。检点自己的藏书,仿佛是与人类的众多精英分子进行跨时空的精神交流,又仿佛是与我的众多朋友倾心交谈,互通款曲。因为这些书,既使我想到那些名垂青史的革命前辈、开国元勋、外国政要、文学巨匠、科学泰斗、经济学大师,又使我想到那些曾经费心帮助我搜集书或者将他们收藏的书赠给我以成我之美的朋友们。以书鉴人,以书会友,无论他们多么还是多么平凡,都对如何做人有帮助,对如何看待人生有益处。因此,藏书,还是为了忆人。
古玩行是一个充满传奇的行业。一面铜镜,照一段颠沛岁月;一块美玉,锁一段啼笑姻缘:一张书法,抒一场人生感慨:卜堆瓷片,寄一则奋进箴言;一张条案,诉几多人生无奈;两枚大钱,讲一桩奇谈。得一只犀角杯,三生有幸;丢一只黄釉盘,错失百万。拍案叫绝,是一段笑谈,挥手抹去,是一曲辛酸。总是有那么多那么多的惊喜与失落,总是有那么多那么多的欢呼与嗟叹。 那些美丽的企盼,在行业的起起落落间挣扎,那些心中的夙愿,在人生的跌跌撞撞间盘桓。有多少的错过,被痛悔打上深深的烙印;有多少的惊险,为财富加上美丽的光环。
[文心藏趣],其一是[文心],其二自然是[藏趣]。[文心]是[文人之心]、[文化之心],但首先是[文采]。[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收藏类图书也一样首先要让读者读下去,让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享受阅读的过程。本丛书和一般收藏图书的不同在于作者多是知名作家。说收藏,,话文史,谈人生,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妙笔生花、文采飞扬更是他们的独门秘籍。[藏区]侧重在趣味。一件藏品出身未必显赫,可能也上不了拍卖目录,但其中自有乐趣,藏品清新可玩,可以陶性情,养[文心],就会进入作者的法眼,也一专会给读者带来乐趣和启发。
《物存好时光》是一本讲述人与物之间相生相长、彼此滋养、具有人生况味和时代特色的收藏类图书。 目前市场上收藏、雅赏类图书不少,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行家撰写的各种鉴宝、掌眼类书籍,如《马未都说收藏》、《掌眼》、《片面之瓷》、《拍卖时代的鉴宝之路》等;一类是说明文类常识普及书,而兼具故事性、常识性、人与物互动生发的况味感悟类精神实用书,显然缺乏。《物存好时光》恰恰是一本兼具故事性、常识性、人与物互动类的精神实用书。收藏之热特别容易透着时代的浮光掠影式繁华而少见时光底蕴,人与物的关系更多地停留在占有与炫耀的层面,反而是社会转型期的收藏、雅赏,走入寻常人家的物动,更能起到平复焦躁安定人心的作用。从这个意义说,这本《物存好时光》便有了其独到的价值,甚至可以说在一般讲述藏品知识的图书之上。
世界上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民间艺术。它不仅是艺术的本原状态,更是自然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充满生命性和多样性的状态。由胡建君编著的《飞鸟与鱼——银饰里的流年》,致力于用最自然、单纯、素朴的方式,将中国民间银饰工艺、图样、典故与古典诗词、现代散文相结合,与现代手工艺相碰撞,体现原生态的设计之美、以及古典与现代的映照之美。与之对应,在书籍设计上,也采用了最单纯的方式:如回归自然的牛皮纸封面,黑底的老银图片,对比的留白空间等,让读者可读、可写、可画,将阅读过程变成一种参与性的再创造。将中国元素的手工艺之美,用最简约最直达人心的现代方式呈示,为现代人呈现一种经久不息的、永恒的艺术时尚。
传统的古玩收藏家,或者是财富的富翁,或者是精神的富翁,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故玩古玩会让人生变得愈加富有、精彩。本书以作者梁志伟三十年来赏玩古玩的独特体验与收藏实践经验,解密许多鲜为人知的古玩收藏之门道。《古玩密码》是一把打开古玩大门之钥匙;《古玩密码》教你如何挖掘古玩金矿,也成为财富、精神之富翁!
由孙仲谋编著的这本《淘宝儿--古玩那些事》以古玩商说事儿的口吻讲述了他们在当代古玩圈里的亲身经历。全书共收淘宝故事20多篇,包括《“国宝”回宫》、《“春花秋月”说古琴》、《香炉收藏家的故事》、《平步青云的金铜佛像》、《一赞三叹的元青花瓷器》、《民国“遗老”的身价变迁》等。
“文玩”是一种书斋文化。其物半是文人书生的实用器,半是纯观赏的艺术品。由于古来智慧的艺术惯于“常用合一”地将实用品作为施展技艺的载体,故而连最实用的笔、黑、纸、砚,也都寄托着不凡的匠心,表现了极高的艺术性,成了后人珍爱有加、赏而勿用的文房珍玩。 所谓“文玩”不只是“文房四宝”,还包括文人书斋中的小用品、小工具和小摆设,是文物中的一脉。雅与巧是其基本特征,可亲可爱是其独特个性。纵贯上下数千年,选收珍品三百件,由书画家、篆刻家韩元衡公子娓娓道来,或述说鉴赏之道,或指点辨伪迷津,陪你掀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一角,对精彩绝伦的文玩艺术作一次快速检阅,你怎么会入宝山却空手而归?本书图文并茂。你不妨将家中的文玩也细心摆出,一一对照,从中可以得到极大的艺术享受。
在现代社会,收藏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投资理财行为。由祝君波编著的这本《艺术品投资指南》正是基于这一功能,侧重于从市场、拍卖和投资的角度,试图给业界人士以帮助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