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开采利用玉石的历史悠久,和田玉所具有的温润、坚韧、致密等性质与中国文化精神高度契合,成为众多玉石种类中最突出的代表品种。本书对和田玉进行了专业而详尽的介绍,分别从历史与文化、主要产地及其特征、矿物和结构构造、分类及其特征、质量评价、优化处理、成品类型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本书既可以作为珠宝鉴定、销售、拍卖、评估等行业从业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珠宝收藏者、爱好者的重要工具,还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宝石专业及首饰设计专业的配套教材。
本书集中国古玉器之珍品,收录了国内外著名博物馆古玉精华,用八百余幅摄影图片,系统诠释了五千年玉文化,如礼玉器、服饰玉器、陈设玉器、文房玉器等历史发展演变进程。从专业的角度,向广大收藏爱好者提供值得鉴藏的古玉石种类,如和田玉、岫岩玉、独山玉、蓝田玉等多种玉质,并详细解读了古玉的基本制造工艺、造型、图案纹饰和识别要点。这是一部收藏鉴别古玉的小百科。
沁色是古玉器断代的首要依据。仿古和伪古玉器几乎件件有沁不成伪古,俗话说:“无沁不成伪古。”
本书收录苏富比、佳士得、邦瀚斯、中国嘉德、北京保利、保利香港、北京匡时、北京翰海等31家世界有名拍卖行在2016年上拍并成交的3800件具有代表性的玉器拍品的近期新市场数据。本书根据年代、器型与玉质将玉器分成9大类、40余小类,真实记录每一件拍品的名称、年代、拍卖机构、拍卖时间、拍品详情、拍品估价及卖了等确切信息,同时,客观、系统记录中国玉石艺术品在优选拍卖中的发展状况,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准确的拍卖资料,是当前中国极全面、极具参考价值的玉器拍卖年鉴。
本书编者对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中八百余件(组)一级品及部分珍贵文物进行了系统集中的整理,编辑出版了这套丛书。组织专业人员,广泛收集资料,对馆藏一级文物分类逐件(组)作出科学而又比较详尽的阐释,力求做到图文并茂,集资料性、学术性与观赏性为一体,全国博物馆文物精品研究与宣传上具有开创意义。本书是其中的玉杂器卷分册。本书能对学术界的研究提供富有价值的科学资料,对收藏界的鉴赏提供内涵丰富的有益参考,对陕西走向世界、世界了解陕西发挥重要的作用,是一部真正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精品图书。
中国玉器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为中华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堪称国粹。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玉石采掘与玉器制作的空前兴盛,佩玉、赏玉已蔚然成风,并培育出了一批“爱玉族”、“玩玉族”、“藏玉族”。然而,出于多方面原因,当今许多人对玉的认识尚停留在肤浅的层面,许多坊间流传的识玉辨玉技巧更是以讹传讹。由杨伯达编著的《杨伯达说玉器》从知名玉器研究专家杨伯达编著,从“玉的时空观”、“玉鉴和玉辨”、“翡翠”、“玉学”四个方面展开,为玉器的收藏爱好者普及玉器知识,并为玉器的研究指明科学的方向。
这是我国部专门展示红山文化玉龙的图集,也是中华古玉收藏中部龙的图集;这是我国部集中展示近三十种不同形象的红山文化玉龙的图集;这是我国部鉴析与对照红山文化玉龙真伪的图集;这是我国部研究红山文化玉龙的专著;这是我国部鉴定红山文化玉龙的文字最详尽最透彻最有真知灼见的专著。 本书首次提出我国文明史应从太吴开始,即6000余年。 《祥云轩红山玉龙鉴藏与真伪辨析》一书,是李祥云先生继《祥云轩古玉收藏与研究》出版之后的又一部重要著作。分为图录与文字两个部分:图录300余幅,真品图录250余幅,有玉勾形龙、玉兽首龙(玦)、玉龙神共128件,仿品50件、图50幅。论述、说明、鉴定红山文化玉龙以及仿品的文字近30万字,论文67篇,真伪玉品说明与鉴定的文字176条。文字详尽、深刻、切中要害,揭开了红山文化玉龙(玉器)真品
本书这部书,是一部好书,可以说还是一部奇书。 本书发表450余幅图录,从古玉的各个角度展示古玉之美,受侵之美,古工之特征,受侵之特征,具体展示古玉的古工古沁(双古)的真实特征。大量的古工古沁的精微图像,达到20~30倍放大镜下的高清晰度,这在全国古玉收藏图录中应该说具有开创性作用。放大的精微图像,让人一目了然地认识古玉的不可克隆的基本特征,这的确可以说是在帮助藏友如何观察鉴定古玉。 本书的洋洋文字,多达30余万字,除赏析和鉴定古玉的文字之外,还涉猎与藏品相关的典籍、古史、古人、传说、故事等渊博的古玉文化和历史知识,体现了图文并茂,具体而生动地弘扬了中华玉文化的博大精深。这部书中展示一百五十多件藏品。不但每件玉器的造型、纹饰、工法不尽相同,每件玉品的质料、沁色、沁纹、沁状都不相同,即彼此的玉料
为了纪念火车头诞生210周年,展示中外铁路机车风采,讲述铁路机车发展历程,普及铁路机车知识,弘扬铁路产业文化,作者将自己收藏的这些火车头邮票,翻拍成图片后汇编了这本画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