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本书中记录了近10年来寻找占中国现存古代壁画70%多的山西乡村壁画的经历,呈现乡村中古典文化保存的现状及其面临的困境,同时展示了值得人欣赏的但可能正在已经消失的20多处庙宇的古壁画。 作者自2012年起,就带领摄影团队,深入荒山野岭,冒着庙宇倒塌的危险,十数年如一日地、地毯式地对这些古壁画进行拍照,书中不仅有较多精美的壁画图片,更有作者本人及团队的工作照片,以及各处庙宇的真实情况照片,能带给人较强的身临其境之感;除了记录壁画内容与工作,书中还记录了许多与村民的有趣交流,有一种都市中少见的、淳朴的乡土人际之美。 本书邀请了著名作家王旭烽作序推荐,由曾获 中国最美的书 书籍设计师焦莽莽设计封面。
本书囊括了诸如檀香紫檀、黄花黎、红木、楠木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珍贵木材,从其生长纹理、成品尺寸、艺术价值等多方面进行鉴赏,并从鉴定的角度出发,辅以大量精美图片,向读者呈现这些珍贵木材的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
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相传源自宋代至明武宗正德年间。有 一壶不侍二茶 之说。因为有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紫砂壶才如此珍贵。加上紫砂壶和茶禅一味的文化,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贵不俗的雅韵。本书延续我社《说画》《说瓷》《说玉》既有的编辑风格,通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先生深入浅出的准确阐述,全面地剖析紫砂壶的型制、泥料、工艺,以及收藏必须的知识储备和收藏购选误区、使用及保养等要点。以及通过近现代制壶大师精良的作品,直观清晰地让读者学到紫砂壶的藏鉴技巧。无论是紫砂壶玩家,还是初入门的爱好者,都能从书中收获到有用的帮助。
异域同辉:陶瓷与 16 18 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为一本基于 陶瓷与中西文化交流 这一主题而推出的普及读本。我们邀请了 13 位海内外知名学者,基于文化研究的视角,从商贸、历史和艺术等多个层面出发,全面揭 示了 16 18 世纪东西陶瓷贸易和物质文化交流。 本书分为三个版块:首先,以航海与商贸往来为背景,介绍了东西陶瓷贸易之中的列国竞争与策略变迁;其二,以海外收藏中国外销瓷为主,探究了中国瓷器如何通过欧洲宫廷陈设、金属镶嵌与加彩再装饰等,融入西方语境,满足欧洲消费者的趣味;其三,通过呈现欧洲瓷生产对中国瓷器模仿的不同面貌,揭示中国瓷器对欧洲瓷器生产技术、风格等的影响。 文化,正因差异而具有多样性,更因包容而相栖相生。东方与西方,互为他者,在全球联系日趋紧密的 16 18 世纪,愈加成为彼此的文化镜鉴。希望
本书分为三章。第一章以 图像消费与社会生活 为主题,展现了主要在都市空间流通的报刊和商业图像如何塑造了日常现代性。伴随着休闲阶层的产生与都市消费文化的初步形成,加上印刷技术的发展和影像技术的传入,使得一种新兴视觉文化在都市生活中生成。报纸、杂志、摄影、影戏、幻灯、广告、漫画等媒介和视觉样式交织互动,改变了市民的观看方式,并形成一个庞大的图像消费市场,从而带动了图像艺术创作 人的视觉生产与传播。 第二章以 政治、国族与视觉表征 为主题,文章涵盖时间大体上与第一章的时段重叠,但讨论的是现代性的另一副面孔。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生活充满政治家、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力量纠结,通过新闻、期刊、图画与摄影等多种媒介的视觉呈现,折射各阶层群体的不同视角与意识形态 立场。图像媒介也通过对表现个人、群体与公众
瓷器是中国先民在长期从事陶器生产的基础上所发明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陶器的国家之一,考古发掘所获得的资料证明,早在距今一万年前的新石器古代早期,我国先民已经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制作陶器。
喜仁龙是20世纪西方极为重要的中国美术史专家、首届查尔斯·兰·弗利尔奖章获得者,对中国古代建筑、雕塑、绘画艺术都有深入研究,著述颇丰,《中国早期艺术史》一书即是他的研究成果之一。全书共四卷,收录了900余幅中国各门类文物、海内外公私藏品、各地名胜古迹的照片。这些照片多拍摄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有些更早),尽管在同类作品中不是拍摄最早的,但拍摄视角独特,精美清晰,而且其中的很多文物和藏品现今已下落不明,众多名胜古迹已不复存在,所以这些照片尤为珍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