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史努比坐在他著名的狗屋上,在打字机前冥思苦想的形象是《花生豆》中经典的画面之一。它那丰富的文学想像力载着每一位作者在天空翱翔,并提醒我们(似乎我们需要提醒)这样一点:一旦我们向自己承认,我们需要并崇拜笔下的语句和作用的生活,我们就注定会去追寻那些难以捕捉的美妙语句、段落、故事、小说和诗歌。投稿遭拒、文思堵塞、开篇失败和结尾落入死胡同只会使我们分神;但产不能使我们偏离追求文学艺术的神圣目标,我们坚信自己一定会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坚信自己一定会实现这个目标。毫无疑问,父亲用作家史努比来表达他自己对创作的热爱,在和创作道路上遇到的挫折,诙谐地描述了作者和出版商中间相隔的无法沟通的分歧,并以此来阐述作家的真实生活:同时展示了作家们每天为得到读者的承认和理解,以惊人的毅力奋斗的经历。
内容简介
治史者亦如和尚参禅。未人道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有个人处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得个歇处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故史如山水,静动起伏,沧海桑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而此中真意,欲辩忘言。惟静观默察,文志心识,驾纷驭繁,理明类实,记而为史,发而为论,相辅相成,共激共震。于是乃生生不息,载道通情,亘古人生,千秋万代,识于一世,悟于三思,集为一题,绪了万端。此史家之大要精义。治史者宜慎之,读史者宜察之。
章用秀先生是较早为津门书画家张目的学者。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便站出来为梁崎、李鹤年、姜毅然、刘维良等老一辈书画家撰写文章,评述他们的艺术成就。近代以来,天津许多有成就的书画家在文献上缺失,为弥补这一遗憾,章用秀先生多方搜集相关资料,奔波于书画市场,花大价钱收藏他们的作品,寻找各种线索并一一记录,著成《天津书法三百年》、《天津绘画三百年》两部图文巨著,为弘扬天津本土艺术、弥补天津艺术史上的“盲区”做出了贡献。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研究系列丛书·唐墓室壁画与彩绘陶俑修复与保护:以唐乾陵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为例》是对唐墓室壁画与彩绘陶俑进行历时11年的抢救修复、科学研究、自然环境时效考验跟踪观察等方面总结整理而成。主要有三部分内容:部分为文物价值与工程概况,介绍了唐乾陵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壁画保护性发掘和壁画保存状况、项目简介等;第二部分为病害调研与成因研究,主要有蓝藻种属的分离鉴定,从建筑空气流动等方面分析了滋生蓝藻、霉菌、地仗酥松与空鼓的成因;第三部分为病害治理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应用,主要有病害治理材料研究与筛选、作用性能系统评价、微观形貌观察、修复保护效果、自然环境时效考验跟踪观察等。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研究系列丛书·唐墓室壁画与彩绘陶俑修复与保护:以唐乾陵永泰公主墓、
本集所刊,主要是我2006年以来革命历史题材油画的新作:组画《转折》和《在太行山上》。作为过程展示,也收录了我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主要历史画作品。我以长征题材为主的历史画创作分为三个时期:阶段:1975年一1982年,即“文革”后期至改革开放初期。主要作品:《而今迈步从头越》1975年-1976年;《革命理想高于天》1975年-1976年;《长征之路》1980年;《铁流》1982年。前两幅是在对长征的仰慕热情和当时政治敏感情况下所作,后两幅处在探索之中,因不甚满意,没有继续。第二阶段:1994年-2000年。主要作品:《遵义会议》1994年-1997年;1997年一2000年应各地博物馆之邀,创作了以下七幅历史画:《决战千里》1997年,平津战役纪念馆;《千里一线》1997年,总后勤纪念馆;《周恩来、邓颖超在草地》1997年,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沙家店之役》1998年
绘画之美,在于其精神,在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中,有着一条贯穿始终的精神性追求的发展主线。《中国绘画史图鉴》以简明扼要的文字串连中国绘画史脉络,以几百幅高清图版,系统完整地展示和阐述历代名家名作及风格流派,为读者提供一种富有视觉美感的轻松阅读。
本系列作者以“经典作品”为主线,对自古至今的近900件书画篆刻作品进行逐一梳理。从“经典作品”中带出书画人物以及书画篆刻的视觉形式变迁、表现手法变迁、社会文化观念变迁乃至艺术观念的变迁。 有问题、有思考,就会有学术的未来。在这套“品味经典”系列中,还有许多学术问题尚未有机缘获得解答与求得结论。于是,我也许还有一个意外的期望:“品味经典”是把书越做越薄,从大部头硬精装千页大书分解成 10册软精装图文版。但正因为簿了,方便阅读了,文中提出的问题更易受到学界关注了。也许在学术上反而能越做越厚——与“养在深闺无人识”相比,现在的受众更多,从各个新角度来研究、思考、解答问题的机缘当然也越多。这对于学术而言,只有好处而无任何坏处。 这或许也是在时隔十几年后再来重编这部文稿的意义所在吧?
大卫?霍克尼说,要转述所见,专享的办法是用图画。然而一切图画制作者都面临一个共同难题:如何将三维的人、物和场所压缩到二维平面上?对这个难题有各式图画作为解答,这些图画常常被归入“绘画”“摄影”或“电影”等鸽子笼里,而另一种思路是用时间和风格对其分类:中世纪、文艺复兴或者巴洛克。可是霍克尼提出,不论制作工具是画笔、相机抑或电脑程序,不论所处位置是在洞穴石壁上还是电脑屏幕上,它们首先都是图画。为了理解人类如何观看周遭世界,进而理解人类自身,我们需要一部图画史。这就是《图画史(从洞穴石壁到电脑屏幕)》一书。 凭借大半生从事绘画、素描及使用相机制像所掌握的知识、所具备的热情,霍克尼与艺术评论家马丁?盖福德合作,共同探索人类在历目前如何制作图画以及为什么要制作图画。平面上的笔痕为什
治史者亦如和尚参禅。未人道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有个人处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得个歇处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故史如山水,静动起伏,沧海桑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而此中真意,欲辩忘言。惟静观默察,文志心识,驾纷驭繁,理明类实,记而为史,发而为论,相辅相成,共激共震。于是乃生生不息,载道通情,亘古人生,千秋万代,识于一世,悟于三思,集为一题,绪了万端。此史家之大要精义。治史者宜慎之,读史者宜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