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河长10km以上的河流有300多条,自南向北形成了漳卫南运河及黑龙港水系、子牙河水系、大清河水系、北三河及永定河水系、滦河及诸东沿海水系、内陆河水系和辽河水系等七个水系,《河北河湖名览》以河系为单元,以史志的语言,对河北省境内各水系较重要的113条河流、49座水库、26条人工渠道和122个水利风景名胜区进行了客观而简洁的记述。以现有的水文资料、水利史志为依托,结合编纂人员的实地调查和采访,对河北省的河湖及水利工程的基本信息进行了系统的收集、整理、加工和提炼,内容丰富,数据准确可靠,是一本实用的,可供水利工作者查阅、检索的案头工具书。书中文字以纪实的手法对河湖沿岸历史文化、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及地方特色进行了描写,可读性强,所以也适合社会各界对河流湖泊及水利感兴趣的人士阅读。
《泰山图志》刊行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由朱孝纯主持编辑。朱孝纯,字子颖,号思堂,一号海愚,东海(今山东郯城西)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举人。与姚鼐同师古文家刘大櫆,工诗善画。乾隆年间曾任泰安知府,今岱庙内仍保存其泰山赞碑及泰岱全图石刻。 朱孝纯任泰安知府期间,征集史料,探稽山水,终成是书,分盛典、祀典、封禅、山水、祠宇、金石、名迹、艺文、杂缀八卷。共冠图三十四幅,图文结合,为其特色,故以“图志”命名。清人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加以著录,称其“在山言山”“体裁悉当”“足为后来志山者之法矣”,为研究泰山的重要文化史料。 本次点校,以 图书馆珍藏的清乾隆三十九年刊本为底本。校记所用文献,除明确有出处的以外,涉及二十四史的,依据中华书局1999年1月出版的简体字版本,其余均据文渊阁
颐和园是现存匾额楹联最多的皇家园林,这些皇帝、皇太后以及大臣的亲笔文字,直接记录了当年统治者的造园意图、审美情趣与思想境界,是了解颐和园及其时代的重要线索。本书即是对这些匾联的详尽解读,有以下特点:多学科注释。不仅在文学层面,而且在造园特色、历史事件等方面溯本寻源、品论精微。是颐和园匾联收录最多者。其中大臣所拟草稿、乾隆匾联辑录都是首次发表。展示鲜为人知的背景信息。详述皇家匾联脉络、制度,乾隆与慈禧时代的各自特点。厘清以讹传讹的戏说、误解。
颐和园是现存匾额楹联最多的皇家园林,这些皇帝、皇太后以及大臣的亲笔文字,直接记录了当年统治者的造园意图、审美情趣与思想境界,是了解颐和园及其时代的重要线索。本书即是对这些匾联的详尽解读,有以下特点:多学科注释。不仅在文学层面,而且在造园特色、历史事件等方面溯本寻源、品论精微。是颐和园匾联收录最多者。其中大臣所拟草稿、乾隆匾联辑录都是首次发表。展示鲜为人知的背景信息。详述皇家匾联脉络、制度,乾隆与慈禧时代的各自特点。厘清以讹传讹的戏说、误解。
《泰山图志》刊行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由朱孝纯主持编辑。朱孝纯,字子颖,号思堂,一号海愚,东海(今山东郯城西)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举人。与姚鼐同师古文家刘大櫆,工诗善画。乾隆年间曾任泰安知府,今岱庙内仍保存其泰山赞碑及泰岱全图石刻。 朱孝纯任泰安知府期间,征集史料,探稽山水,终成是书,分盛典、祀典、封禅、山水、祠宇、金石、名迹、艺文、杂缀八卷。共冠图三十四幅,图文结合,为其特色,故以“图志”命名。清人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加以著录,称其“在山言山”“体裁悉当”“足为后来志山者之法矣”,为研究泰山的重要文化史料。 本次点校,以 图书馆珍藏的清乾隆三十九年刊本为底本。校记所用文献,除明确有出处的以外,涉及二十四史的,依据中华书局1999年1月出版的简体字版本,其余均据文渊阁四库全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深入走访山西、探访人文景观的记录。以地域为中心,按晋中、晋北、晋南、晋东南板块,以实际旅行线路为基础,介绍山西重要的文化景观、历史遗存和不为一般旅行者熟悉的人文风貌。文图结合,文笔细腻,亲切真实,极具深度人文旅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