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人物无名氏:阮义忠经典摄影集》的作品,横跨了二十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那个充满文艺复兴气息和理想色彩的时空。人物的涵盖面虽然广阔,却有一个明显的向度:对生活本身的热情,对个人工作的专注,对生命价值的追寻,美丽、单纯而浪漫。这些人在各个不同的角落里奋斗、摸索,一点一滴地为台湾的愿景打底,为人文的风貌用心用力地素描。回归和认同,参与和服务,传承和创造,共同奏出抑扬的音色。
《非洲的面孔(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师30年人文摄影笔记)》从辽阔的非洲大陆上截取光影瞬间,展现了生命从摇篮到坟墓的发展演变。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全新而富有启发意义的视角。当这些照片汇集到一起时,我们便得到了非洲人民的群像,他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和人生经验,他们从中汲取力量,并在每一个个体身上散发出独特的光辉。非洲大陆有着多种多样的自然环境,既有沙漠也有热带雨林,既有雪山也有大平原,这使得世世代代的非洲人民发展出了极其多样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尽管他们有着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但他们都继承了一种深刻的传统,即一种古老而独特的非洲精神,这种精神是这本卓越的书所要表达的核心。 “我们相信非洲各种社会文化有着共同的传统根基,这种根基是强大的,并且是值得赞扬的。”卡罗尔·贝克维斯与安吉拉·费歇尔这样写道
在二十世纪行将结束时,人类正陶醉在现代科技所带来的物质丰裕和生活便捷之中。而余纯顺,却在用一种最原始的方式——走路,弘扬着人类的一种不应该退化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勇敢和进取,就是诚实,就是对理想的不屈不挠的追求。他用惊人的行动向世界证明:人,依然是地球上最坚强的生命。他也在用坚韧的脚步告诫、提醒人类:不要沉溺在现代文明的温床里,丧失了刚健的毅力和勇气,丧失了向命运挑战的激情!余纯顺倒下了。然而他的脚步声不会在人们的心中消失。这本书,并不是对余纯顺一生和他传奇经历的完整记录,而是用他自己在徒步旅行途中拍摄的部分照片,向人们展现他辽阔多彩的视野,展现他博大深沉的心胸。凝视余纯顺留给我们的这些照片,我和所有观者一样,为之动容,为之浮想联翩。书中的五十首诗,不仅表达了我对这位孤胆勇士
本书呈现了袁毅平先生从上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跨越50年的影像作品,这些作品承载着半个世纪里构建于中国记忆之上的个人记忆,其中大多数影像是首次面世。不自觉地以专业的素质与精神,进行非专业目的的拍摄。所谓非专业摄影或者业余的摄影,核心问题是他的大部分照片拍摄不是为了发表,不直接服务于国家意志的传播。他的拍摄动机出自于一种自觉,是认为应该拍摄。他的六组近百张核心影像作品包括:1962年江苏省苏州甪直村,三年自然灾害后期农村面貌的社会调查;1963年河北涿鹿县“送文艺下乡”影展;1964至1965年山东曲阜焦河大队“四清运动”面貌;1950年代十三陵水库等水利建设和1960年代工业生产;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世纪末天安门广场的活动与人的面貌;1969年天津“五七干校”等等。这些题材本身在中国的视觉档案中是缺失的,是陌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