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佛的兴造曾出现过两次高潮,在中国佛教史上足具影响。南北朝时期,各国君主崇佛之风盛行,竞相于国都近建寺造像。公元398年,北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460-465年,文成帝在京城西郊武周山(今云冈)开凿“昙曜五窟”,为北魏道武帝以下的5个皇帝建造大佛5尊,每尊高度都在13米以上,首启中国大佛造像之风。494年,北魏迁都洛阳前后,又建造了龙门石窟。这两大皇室经营的大规模北方石窟群,与南方齐梁僧护、僧佑于494年起,历时二十余载所凿石城剡山大佛(即新昌大佛,在今浙江新昌)先后相继,南北辉映,影响广被大江两岸,黄河上下。继起而声名尤着者,北方如北齐所建蒙山大佛(位于今山西太原),“高二百尺”;北周所建拉梢寺摩崖大佛三尊(位于今甘肃武山),主佛释迦牟尼通高40米;至隋代又有麦积山(位于今甘肃天水东崖)大佛
伯奇杯”中国摄影创意展是靠前影响力很好大,水平很好高的摄影创意展赛。本书精选了该赛事2011-2015年的100余幅(组)获奖创意摄影作品,每幅作品不仅有作者的创意说明和专家点评,并按照科技创新、产品广告、创意拼贴、观念表达、情节再造等10种不同的表现方式进行划分。本书用富于视觉冲击力的照片和启发性的文字引导读者,并对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究,探索成功的创意照片的结构与创作方法。全书通过清晰简洁的图文解说让读者深入理解和掌握,并在自己的摄影作品中轻松运用这些技术。本书适合广大摄影爱好者、全国影赛的参与者、全国摄影院系的大中专学生以及专业摄影从业人员学习参考,将对他们的创作带来启发。,"01技法妙用11人的极限在哪里,摄影的可能性就在那里12童装张卫星17我的生活成了印像派蒯翔19恢复想象力城市童话张恒泰21风
追溯照相技术的种类,静物摄影应该是发展时间长、应用广泛的。可是要把静物拍出与众不同,拍出意境,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如何通过创意的构图和精准的布光达到目标,是每个摄影爱好者在静物摄影过程中都在努力寻求的答案。《德国静物摄影教程:布景用光构图拍摄》是一本静物摄影技法与后期处理技巧完美融合且综合性较强的书籍。针对静物摄影,本书从摄影基础知识和拍摄用光常备技巧两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其中融合了“照片的构成”与“后期处理讲解”,对不同问题的静物照片处理技巧和方法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对照片中的问题也进行了详细的剖析。运用众多具体的实际操作案例完整地展现了静物摄影的工作流程,让读者更加直观的感受到静物摄影所带来的神奇的力量。《德国静物摄影教程:布景用光构图拍摄》内容丰富、完整且有深度,
阿刘是国际上的风光摄影师,在国际上多次获奖,并且在加拿大和美国办有巡回个人摄影展,同时也是中国、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地专业摄影机构的撰稿人。他还是一位诗人,发表过大量的诗歌和散文,他对大自然独特观察的视角和他本人的诗歌创作经历相辅相成,这令他经常能够寻找到身边不宜察觉的美,即便是人人皆到过的景点,他总能看到和拍出另辟蹊径的意境和角度,将不同种的艺术形式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将空间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摄影是多元化的,不同角度不同拍摄手法都会造就一种风格。他的摄影作品已然有他自己独特的风格魅力在里面,空间感、远近虚实、视角、构图、光影处理,都透露着他对风光自然的独有感触。这也是要呈现给读者传达美的新的体验。
安迪.沃霍尔(1928-1987),美国艺术家,“波普艺术之父”,以他独特的认知和视觉形式改变了现代艺术,不仅借鉴批量生产的技巧来制作艺术品,并对以往的艺术定义提出了挑战,他模糊了典雅艺术和通俗文化间的界限,以他领军的“波普艺术”,以新的视野和形式,给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又一种方式。他的艺术和理念影响着几代人。摄影是他的日志。自从9岁得到部相机开始,终身相随,抓拍和记载了他的生活和艺术。许多摄影作品成为他丝网印刷画、光刻和缝制的摄影作品的底本。这本书包括了一百多幅安迪。沃霍尔的和他的朋友克里斯朵夫。麦可斯(生于1948年)的摄影作品, 以及沃霍尔的四幅丝网印刷画原作。
这本《喜马拉雅的孤行者(中国国家地理)(精)》是一本集亲历文字与实景拍摄于一体的精美画册。摄影师、户外专家李国平先生,用精练而质朴的文字,记录了自己穿越喜马拉雅山深处无人区那一段段充满紧张与惊险、激情与豪迈的经历并精选出100多张其他摄影师拍不到的超震撼的好照片,成就了这本不平凡的《喜马拉雅的孤行者(中国国家地理)(精)》。说它不平凡,是因为它记录了一位勇敢的摄影师对高镜头的渴望,记录了一位怀揣梦想的男人对自然的追寻,记录了一个坚强的心灵对生命的挑战,记录了一个高傲的灵魂对寂寞的不屑,让人无法不为作者的坚韧与执著、乐观与豁达而感动,而喝彩。
半个世纪过去了,“上海犹太人”和他们的子孙后代如今虽然生活在世界各地,但仍视上海为“故乡城”。他们的精力、创造性和影响已远远超过了他们的人数,而且已成为推动中犹人民之间传统友谊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愿这本画册能使外读者对上海在犹太民族离散史上,特别是在拯救大屠杀的受害者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有更好的了解。愿在这座东方大都市度过难忘岁月的“上海犹太人”同上海人民,通过这本画册,建立更深厚的友谊。
半个世纪过去了,“上海犹太人”和他们的子孙后代如今虽然生活在世界各地,但仍视上海为“故乡城”。他们的精力、创造性和影响已远远超过了他们的人数,而且已成为推动中犹人民之间传统友谊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 愿这本画册能使外读者对上海在犹太民族离散史上,特别是在拯救纳粹大屠杀的受害者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有更好的了解。愿在这座东方大都市度过难忘岁月的“上海犹太人”同上海人民,通过这本画册,建立更深厚的友谊。
《照片:伊娃·鲁宾斯坦摄影作品1967-1990(典藏版)》所有照片重新扫描制作,并增加了不少新作。伊娃·鲁宾斯坦曾是芭蕾舞演员,后成为摄影师。曾短暂跟随莉赛特·莫德尔和黛安·阿巴丝学习摄影。曾举办过个人全球摄影展,在美国和欧洲开办研讨会。出版了3部版摄影集,2部专著。
《PHOTO BOX:210位摄影师的传世杰作》引进意大利,是一部各个时期各国摄影师代表作品的集锦,共包含210位摄影师的250幅摄影作品。这些摄影作品被分为纪实、战争、肖像、人体、女性、旅游、城市、艺术、时尚、静物、体育和自然12大类。每一幅照片都尽可能地保持了原作的风貌,并附有一篇关于作品和摄影师的介绍。
这本独特的宝丽来摄影集来自法国摄影家弗孔,在他创作那些的观念摄影作品时,他用宝丽来记录下了构思的过程。这批曾经在创作完成后被尘封的照片,大部分被他赠予前来造访的中国摄影家,一部分献给了他的母亲。如今我们把这批珍贵的照片汇聚在一起,作为一份珍贵的礼物献给热爱他的人们。在艺术家这些导演脚本式的作品里,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弗孔的创作如何以宝丽来照片独有的色调来呈现,还可以回到艺术家昔日那些造梦的现场,看到我们熟知的作品处于未完成时,或者等待发生时所蕴藏的可能性和丰富性。每张照片都由摄影评论家撰写评论,以求还原当时的创作情境,呈现艺术家的巧思与理念,以及拍摄过程中不为人知的琐碎细节,更为丰富和立体地展现出艺术家短暂而传奇的摄影生涯。
本书收录了意大利摄影家老安(Andrea Cavazzuti)1981到1984年在中国拍摄的190余帧照片,记录下了那个“稍息年代”里中国人的一些日常生活场景。 照片里的中国,刚刚走出动荡不安的岁月,尚未来得及拥抱传真手机网络等工具。那是一段罕见的、短暂的沉静时刻,人们在喘一口气,准备跃入即将来临的狂热。 老安的摄影,聚焦于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端正的构图里,在有限的画幅中,捕捉无穷无尽的细节。它们无意于报道与解释,却留存下一个时代的气氛。>我们将在这些照片中目击自己的记忆,也将看见我们的遗忘,并重新发现有待省察的生活。 本书还收录了陈丹青、刘小东、顾铮的评论文章,老安与奥利沃 巴尔别里、彭磊、冯梦波的对谈,以及老安用中文撰写的风趣幽默的散文作品:《气呼呼的小词典》。
这本263页画册精选了作者近30年新闻摄影生涯中拍摄的91幅精彩照片和18篇采访手记。透过一张张跨越历史的照片,回望汶川震后的浴火重生、重温国庆大典的盛世欢歌,领略风云人物的气度魅力、感受邻邦异域的风土人情、中东战乱的血雨腥风。这里既有中国发展的奋进脉动,也有世界风云的变化万千。摄影集中的18篇采访笔记尤为珍贵,记录了作者亲历乍得骚乱、“追踪”克林顿、与卡斯特罗三面之缘等难忘经历。这本摄影集是作者职业感悟和人生追求的真切诠释,更是关于战争与和平、苦难与希望、抗争与奋进的时代故事。
唯有西藏,值得一生朝圣。 摄影师16年70余次进藏,常年行走于无人之境,多次挣扎在生死边缘。 从高耸的雪山、洁白的冰川到茫茫冰原和喜马拉雅的绿色,从古老的寺庙到淳朴善良的藏民。以珍贵的照片和文字,展现了西藏的广袤自然与人情之美,记述无数人心中的精神家园与梦想之地。
《PHOTO BOX:210位摄影师的传世杰作》引进意大利,是一部各个时期各国摄影师代表作品的集锦,共包含210位摄影师的250幅摄影作品。这些摄影作品被分为纪实、战争、肖像、人体、女性、旅游、城市、艺术、时尚、静物、体育和自然12大类。每一幅照片都尽可能地保持了原作的风貌,并附有一篇关于作品和摄影师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