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开立体地形地图 世界四开立体地形地图,地形起伏按照真实DEM高程测绘数据生成,国际先进数控机床精细雕模,高级PVC材质吸塑成型,安全环保,制作优良,是时下办公陈设、居家装饰、学习查阅的良品。
《安徽地理》总论部分从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安徽省的基本情况进行概述;分论部分对四个区域的自然资源特征、产业发展与布局、区域经济特色等方面进行介绍;专论设置了“源城市转型、皖江城市带、“三农”问题、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主题。
《安康文化生态旅游丛书·秦巴明珠 生态安康:综合卷》站在文化的角度,在介绍旅游景点的同时,充分揭示文化内涵,凸显生态优势。《安康文化生态旅游丛书·秦巴明珠 生态安康:综合卷》在编写上采用大散文的方式,用精辟的语言文字和精美的图片来展现安康。所以,《安康文化生态旅游丛书·秦巴明珠 生态安康:综合卷》既不是单纯的旅游信息堆砌,也不是学术性的文化研究,而是面向广大读者的安康人文表达。为此,在《安康文化生态旅游丛书·秦巴明珠 生态安康:综合卷》的编辑出版过程中,我们从创意策划到拟定大纲再到每个章节,自始至终都倾力而为,力争打造成创意新颖、文风严谨、形式活泼、装帧精美的文化精品,让安康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自然之美淋漓尽致地在书中表现出来。
《交通大辞典》是一部交通类大型综合性工具书。它是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交通办公室联合上海市经济学会于1993年开始组织编纂的,2002年市政府机构体制改革,原交通办公室的大部分职能和相关工作,包括《交通大辞典》的编纂工作,由上海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接替。 本辞典编纂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方针,注重借鉴和吸取同类辞书的经验和成果,又重视收集和积累交通发展进程产生的新概念和新词汇,力求做到选收词目全面、扼要,词目释文准确、简明,采纳资料翔实、可靠;力求能够反映出中国特色,得到交通领域专家的认可。 本辞典编辑委员会,下设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城市交通、邮政、电信等八个分科,分别由上海铁道学院(现合并到同济大学)、西安公路学院(现为长安大学)、
一次穿越百年的神奇旅行 有一些东西是可以长久保持温度的,比如和陆游的会面。大约在两年以前,经青岛出版社刘咏编辑的引见,我见到了旅居美国的青岛籍集邮家陆游先生和他珍藏的部分青岛老明信片。毫不夸张地说,直到今天,我对这次相会依然感到兴奋。这种持续了两年多的亢奋,并非仅仅是因为我意外地结识了一位绅士般的温文尔雅的老乡,而是源于他积经年心血搜集的珍藏。当四百多张斑驳的青岛老明信片被陆先生一一展示开的时候,我的确被深深震撼了。在青岛,在我们的城市,这些穿越百年又神奇地回到起点的老明信片,让我经历了一次自身经验的发现之旅。 作为档案工作者,我们常用“珍贵”来评价馆
本图集是综合性区域自然地理图集,主要是供高等学校地理专业学生学习《中国自然地理》使用,并兼顾中学地理教师和有关科技人员学习和研究中国自然地理时参考。图集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国境内各种自然要素分布规律、相互联系和各个自然地理区域的基本特征;反映了我国利用、改造自然的成就和最新科研成果,并适当地吸收了一些不同学派的代表性作品。 全图总图,划分为地貌和地质、气候、陆地水、海域、土壤、生物、自然环境的演变、资源、综合自然区划、环境问题、主要改造自然工程、中国自然保护等十二个图组。每一图组按照自然要素分为若干单元,每个单元又由几幅地图、图表和统计资料组成。 本图集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表示方法多样,区域特征明显,是我国目前公开出版的本比较系统的中国自然地理教学图集,它不仅内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15东岸,北接广州,南连深圳,地势自东往西倾斜,大部分为丘陵和冲积平原,依山傍海,海岸线长115.95千米。东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雨量充沛,长夏无冬。陆地面积2465平方千米,海域面积l50平方千米,2005年,户籍人口165.65万人,外来暂住人151约584.99万人,港澳台同胞74万人,海外侨胞20万人,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据史载,早在新石器时代,东莞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东晋成和六年(公元331年)立县,初名宝安,隶属东官郡;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因位于广州之东,境内盛产莞草而更名东莞。1985年,东莞被列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同年9月撤县建市;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辖。东莞是英雄的土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林则徐虎门销烟就发生在这里。抗日战争时期,东莞曾是东江抗日根据地。悠久的历
本手册收集了1912年至1999年底的新老省(区)、市、县名(包括繁体字、异体字书写的地名),以条目形式,按笔画顺序排列,附有条目首字笔画、拼音检字表,检索方便。本手册能帮读者解决所有老地名现在是何省(区)、市、县,它们又是如何演变的等问题。 主条目以图示形式并附有说明,说明一个市、县的地名是如何演变的,副条目用参见条目形式表示。 本手册是所有关心地名演变和工作中需要查证、解决新老地名疑问的读者的良师益友,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机关单位资料室和各类公共图书馆的工具书。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15东岸,北接广州,南连深圳,地势自东往西倾斜,大部分为丘陵和冲积平原,依山傍海,海岸线长115.95千米。东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雨量充沛,长夏无冬。陆地面积2465平方千米,海域面积l50平方千米,2005年,户籍人口165.65万人,外来暂住人151约584.99万人,港澳台同胞74万人,海外侨胞20万人,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据史载,早在新石器时代,东莞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东晋成和六年(公元331年)立县,初名宝安,隶属东官郡;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因位于广州之东,境内盛产莞草而更名东莞。1985年,东莞被列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同年9月撤县建市;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辖。东莞是英雄的土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林则徐虎门销烟就发生在这里。抗日战争时期,东莞曾是东江抗日根据地。悠久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