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详细记录了从美联储成立之初到格林斯潘时代终结之时的美国货币政策的演变过程,评析了该过程中学术和政治环境变化的来龙去脉。书中详解了金本位制与信用货币之间的更替过程,也反映出货币政策的实施就像是用于解答货币和价格的基本问题的一系列实验:20世纪周期性的货币动荡如何引起经济动荡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和社会动荡等一系列问题。通过本书,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现代央行的兴起与本质。
佩里·梅林所著的《新伦巴底街:美联储如何成为了最后交易商》通过回顾美国金融史,梳理自美联储成立以来美国金融系统中各派观点和思潮的演变,这本《新伦巴底街——美联储如何成为了最后交易商》介绍了现代金融业的运行原理,探索了危机的成因,并阐述了美联储如何将欧洲的央行业务智慧运用于美国独特而动荡的金融环境。在金融危机的阴影尚未散去,围绕联储的争议和误读方兴未艾的当下,《新伦巴底街:美联储如何成为了最后交易商》旨在向公众指出美联储的本质职能——扮演金融系统中的“最后交易商”,以确保证券市场的流动性。《新伦巴底街:美联储如何成为了最后交易商》继承了英国经济学家沃尔特·白哲特(Walter Bagehot)1873年的名著《伦巴底街》(Lombard Street)的优秀传统,用通俗精炼的语言和令人信服的论证,在金融系统运行的
本书以“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风险分类为构架,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基本金融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如何度量与管理因利率与汇率这两个基本金融变量变化所导致的金融风险,是本书的核心所在。本书既可供金融从业人员以及研究金融风险管理的相关人士参阅,也可作为金融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
“大衰退”以来美联储的危机干预和经济复苏政策手段之多、力度之大、影响之广是全球货币政策实践史上未曾出现过的,大大超出了美联储常规货币政策框架的范畴。美联储在非常时期的非常规政策框架具有诸多常规政策框架所不具备的特征。本书在分析美联储常规货币政策框架的基础上,对美联储的危机干预、经济复苏以及非常规政策退出的内在机理、政策框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最后对引入资产价格泡沫的货币政策框架作了前瞻性研究。 研究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框架使我们对货币政策理念、决策、工具和传导等有系统性的认识,扩展、深化和丰富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
本书详细记录了从美联储成立之初到格林斯潘时代终结之时的美国货币政策的演变过程,评析了该过程中学术和政治环境变化的来龙去脉。书中详解了金本位制与信用货币之间的更替过程,也反映出货币政策的实施就像是用于解答货币和价格的基本问题的一系列实验:20世纪周期性的货币动荡如何引起经济动荡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和社会动荡等一系列问题。通过本书,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现代央行的兴起与本质。
“大衰退”以来美联储的危机干预和经济复苏政策手段之多、力度之大、影响之广是全球货币政策实践史上未曾出现过的,大大超出了美联储常规货币政策框架的范畴。美联储在非常时期的非常规政策框架具有诸多常规政策框架所不具备的特征。本书在分析美联储常规货币政策框架的基础上,对美联储的危机干预、经济复苏以及非常规政策退出的内在机理、政策框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最后对引入资产价格泡沫的货币政策框架作了前瞻性研究。 研究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框架使我们对货币政策理念、决策、工具和传导等有系统性的认识,扩展、深化和丰富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
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潘功胜的新著《大行蝶变中国大型银行复兴之路》是一本以实践为基础,实践与理论相融的著作。这本书着眼于国有大型银行改革的历史、现在和未来,而笔墨重点则主要聚焦于过去10年间各个时间节点上重大的创新和突破。
本书在阐述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原理和政策及其发展的同时,对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做了富有创新意义的探讨。全书分为5个部分共计十二章。部分是关于货币和货币资本的基本理论。第二篇研究和阐述了生息资本的性质和流通、金融市场的职能和类型等问题。第三部分研究金融资本,并对商业银行进行了重点分析。第四部分研究货币资金的宏观运动。第五部分讨论了有关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
这是一本关于纯时间偏好利息理论—— 一种被大多数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支持的利息理论的文集。首先是罗斯巴德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撰写的“时间偏好”词条简单明了、短小精悍,勾起了读者求知的欲望;然后是米塞斯《人的行动》的第十九章“利率”干净利落、层层递进,奠定了奥地利派经济学关于利息理论的基调;而加里森、科兹纳和费特关于理论细节的长篇大论则能让读者探究到这一问题的核心——为什么现代中央银行的货币工程让经济离复苏更远,与此同时还为投机和不良投资提供了培养皿?加里森对罗斯巴德及其利息理论的回顾则清新、有趣,让读者回味无穷。最后回首开篇赫伯纳教授为上述文章撰写的导论,读者能更好地理解纯时间偏好利息理论的演变过程和争论焦点,同时还能更好地体会逻辑之妙处。 利息理论乍看枯燥无比,但仔
胡海鸥、冯霞编*的《人民币发行方式转轨研究--由买外汇转向买国债》针对人民币超发问题,以买外汇发人民币这一方式为切入点,分析买外汇发人民币的主要利弊、面对的压力与无奈,论证我国买外汇发人民币的条件已经有缺失,从而决定了改革的目标是推行买国债发行货币;进而分析买国债发货币所需改革的有关方面,提出人民币发行方式转轨的路径与步骤,包括构建货币与国债有序循环的合理框架、发国债置换央票、收回过多货币、财政核定并补足央行的资本、消除市场分割、培育“牵一发动全身”的基准利率解除存贷款比例管理、规范准备金制度等。
《1979~2005中国借用国外贷款》分为“综合篇”、“地方和部门篇”、“企业及专题篇”三部分。“综合篇”是从国家发展改革部门的视角,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借用国外贷款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地方和部门篇”是地方和部门借用国外贷款工作实践的总结汇编;“企业及专题篇”是从不同侧面对借用国外贷款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书中所采用的数据源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外贷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各地方和各部门所提供的贷款项目信息、有关部门的工作统计、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的统计资料。这些资料比较准确、全面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借用国外贷款的情况。
《经济科学译库·货币政策:目标、机构、策略和工具》以货币政策为中心,介绍了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制度框架、世界主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策略以及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的国际环境等,其特色是注重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货币政策理论层面上,《经济科学译库·货币政策:目标、机构、策略和工具》阐述了货币供给过程的传统理论,以及分析世界主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流程所必需的价格理论模型,并以此为出发点考察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最重要的传导渠道:货币数量论、利率渠道以及预期渠道。在货币政策实践层面上,《经济科学译库·货币政策:目标、机构、策略和工具》分析了货币政策的制度框架(如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责和处罚机制等),剖析了世界主要中央银行,如欧洲中央银行、美联储、英格兰银行和日本银行的货币政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