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锭图录》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银锭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以及唐、宋、金、元、明、清——民国初的银锭情况及实物图片,编选1163枚银锭,图片约2200多幅,集中国历史银锭实物之大成,图文并茂,数据翔实,按照历史脉络和区域特点相结合编排银锭实物。通过货币流通中的银锭,可以帮助人们了解银锭在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银锭除其本身的金属价值外,还有作为历史、经济、铸造工艺、文化艺术等学术研究价值,成为中国钱币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书力求科学地、真实地反映中国历代银锭发展的全貌及其特点,给读者以系统完整的银锭知识,展示宣传独具风格的中国历史货币文化,是钱币研究者、爱好者、收藏者和银行工作者等学习研究中国银锭的珍贵参考资料。
本书从内涵、根源和实践三个方面阐释了国际货币关系的权力维度。通过强调国家间关系来阐明货币权力领域,作者刻画了人类经历中的一个重要视角。在此之前,这一视角尚未被检视过。货币权力概念已经被一些学者使用了一段时间,但是这个概念本身,以及这一概念与国际关系研究之间更为一般性的关系,却从未被令人满意地阐明过。本书正是致力于此方面的研究。
《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研究》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在提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及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之后,提出了如何提升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的现实问题,进而提出了优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途径——构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最后结合国际活跃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实践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按照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各个主要模块,系统提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战略。
本书通过回顾美国金融史,梳理自美联储成立以来美国金融系统中各派观点和思潮的演变,这本《新伦巴底街——美联储如何成为了最后交易商》介绍了现代金融业的运行原理,探索了危机的成因,并阐述了美联储如何将欧洲的央行业务智慧运用于美国独特而动荡的金融环境。在金融危机的阴影尚未散去,围绕联储的争议和误读方兴未艾的当下,《新伦巴底街——美联储如何成为了最后交易商》旨在向公众指出美联储的本质职能——扮演金融系统中的“最后交易商”,以确保证券市场的流动性。《新伦巴底街——美联储如何成为了最后交易商》继承了英国经济学家沃尔特·白哲特(WalterBagehot)1873年的名著《伦巴底街》(LombardStreet)的传统,用通俗精炼的语言和令人信服的论证,在金融系统运行的复杂机理和大众的好奇心之间搭建了桥梁。
本书以近代(1847~1949年)外商银行在上海金融市场的实力消长为切入点,抓住重要银行、典型事件,采用全景梳理手法,探寻作为跨国企业的外商银行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开拓海外市场,以及对近代上海乃至中国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后果。本文大体上运用史学研究方法,侧重于金融史与外交史、政治史研究相结合,以期在推动上海金融史研究的同时,亦能拓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视野。
中国钱币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本书则是其学科规划和建设的一项奠基工程,它深 入浅出,并附录大量图片和资料,是一本弘扬中华货币文化得心应手的公共读物。作者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首次系统深入地阐述了中国钱币学走进人类科学殿堂的曲折历程,回答了该学科体系化建设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理论创新程度高,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本书分为七篇。、第二篇叙述封建主义的货币金融。第三篇通过银钱比价变动这一特殊问题,研究整个发展过程中的趋势以及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对中国货币制度的影响。第四篇从其他各方面叙述外国金融势力的侵略活动。第五篇叙述中国货币制度发展的途径。第六、第七两篇说明帝国主义侵略下中国货币金融发生的一些问题。 杨端六先生是我国已故著名经济学家。该书系作者长期研究清代货币金融发展史的成果之一,初版于1962年由三联书店出版。该书由“封建制度下的货币流通”、“封建主义金融事业的发展与衰微”、“银钱比价变动及其原因”、“外国金融势力的侵入”等七篇构成,资料翔实、分析透辟,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力求对商业银行金融同业业务做出较为系统性的分析和描述,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把商业银行金融同业业务作为整体加以分析,具体包括商业银行金融同业业务的基本内涵、目的与意义、发展历程与现状、发展趋势等;二是对各种同业业务的投资工具进行归纳和总结,具体包括融资性保函、同业存款质押、同业存单质押、同业委托、集合信托计划以及SPV等同业投资工具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流程;三是对同业存款业务进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