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叙述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发端、发展,与印度、东南亚、中国、日本的贸易情况和影响,及该公司衰落和过程。
家得宝两位创始人从零开始,一手打造规模超过千家分店、30万员工、500亿美元年营业额的跨国企业。本书毫无保留地告诉你家得宝的管理方针、企业理念以及销售锦囊。其一步一个脚印的创业历程,以及耀眼非凡的成就值得所有人借鉴! 透过本书,我们可以将在商场上多年积累的,包括品牌创立、企业成长、顾客服务、合作伙伴、商场竞争等经验与广大读者分享。相信每一位志在商界的朋友都不会错过这些经验和建议的。
本书收录周时奋在影视文学创作领域的专题片作品和解说词11篇,主要有《宁波商帮》、《中国越剧》、《认识宁波》和《慈城》等,大多创作于21世纪初。其中《中国越剧》为袁雪芬等越剧大家和越剧史学家所赞许,《宁波商帮》则是宁波纪念邓小平讲话20周年的力作,曾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庆新弟的这部书,我读过初稿、二稿,也做过一点笔录。如今他要我写序,我遂整理笔记,写几句话,表示对他的祝贺和对他的专著的学术理解。 庆新这部专著的研讨对象和观点,以及史料的运用、行文的结构,我将之概述为:以翔实的资料,严密的结构,比较完整地论述明代海外贸易体制及其从传统制度向现代制度转型的某种趋势,对明代海外贸易史提出诸多原创性见解,成为富有学术价值的基础性专著。所说的创见,系指下列几个方面: (1)明代海外贸易从传统的市舶司贸易向近代的海关贸易转化,实质是从朝贡贸易到商舶贸易的“”。这就是庆新在书中所说的:“明中叶外形势皆出现重大变化,朝贡贸易萎缩,‘弘治新例’出现,显示朝贡贸易体系正在走向崩溃,商舶贸易逐渐主导海外贸易。” … (2)明代中后期海外贸易管理制度,在广东方面产生
外国商人,晚清时称之为洋商。洋商在上海的贸易活动,远可追溯至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即使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算起,他们在上海的贸易活动也长达160余年;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但由于解放后几十年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没有提到应有的地位,导致对洋商研究很冷落,不但研究者寥寥,研究成果也不多。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对外经济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之在经济、金融、贸易领域,与外商来往频繁,开始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并把对洋商的研究提升为重要课题。“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系统、深入地研究上海开埠以来的涉外经济史,可以为推进上海对外开放,进一步发展上海的外向型经济,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为此我们从2002年开始编写本书,历时六年,于2007年定稿付梓。全
庆新弟的这部书,我读过初稿、二稿,也做过一点笔录。如今他要我写序,我遂整理笔记,写几句话,表示对他的祝贺和对他的专著的学术理解。庆新这部专著的研讨对象和观点,以及史料的运用、行文的结构,我将之概述为:以翔实的资料,严密的结构,比较完整地论述明代海外贸易体制及其从传统制度向现代制度转型的某种趋势,对明代海外贸易史提出诸多原创性见解,成为富有学术价值的基础性专著。所说的创见,系指下列几个方面:(1)明代海外贸易从传统的市舶司贸易向近代的海关贸易转化,实质是从朝贡贸易到商舶贸易的“”。这就是庆新在书中所说的:“明中叶外形势皆出现重大变化,朝贡贸易萎缩,‘弘治新例’出现,显示朝贡贸易体系正在走向崩溃,商舶贸易逐渐主导海外贸易。”… (2)明代中后期海外贸易管理制度,在广东方面产生“广中事例
本书是一份关于“盐”的历史民族志,是以物为视角的人类学研究个案。基于对云南大理一个盐井村落(诺邓村)的田野调查,作者力求呈现“盐”这样一种司空见惯的物品在特定地方昕展开的历史进程和文化图景,盐在历史上如何勾连起诺邓的“内外”、“上下”关系,以及今天仪式生活中的盐如何言说历史。 通过盐及米、马等物品的研究来解读诺邓历史上的“关系”丛结,探讨微“盐”背后的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