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的第六届亚洲年会2007年11月2日至6日由国际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共同主办。举办这一次会议目的主要有五个:,引导个人发展目标与组织发展目标相契合;第二,使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和国家的人力资源建设目标相契合;第三,使国家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相契合;第四,让高校、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理论研究工作者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实践工作者相融合;第五,让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劳动经济与教育学、心理学领域人力资源的人士汇聚,共同开创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以及实践的新格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理论体系。
《冰鉴》一部纵横中外的人才学教科书,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文献,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它因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冰鉴》为读者打造一条走近曾国藩的智慧之道,感受他独到的识人、用人策略。 一部真正的智慧经典,不仅可以跨越她所属的领域,而且可以跨越时空!
本书主要是指导HR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做好薪酬设计与管理,对薪酬设计与管理工作进行了专门论述,通过薪酬制度的设计来充分实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企业目标。本书针对中国当前各级企业的管理现状和经营实际,从薪酬体系设计的角度,具体讲解薪酬管理的策略、方法、步骤,为各级企业进行薪酬管理提供直接有效的指导,以推动企业人才管理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林尚沃从一个卑微的店员做起,一度潦倒背运甚至被迫做过和尚,但最终成为“天下商”。林尚沃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他在经济活动中坚守正道,即使身处逆境也不改其正直秉性,并因此成为“天下商”。本书是林尚沃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他成功的经商之道。今天的很多企业,之所以不能够做大、做强,原因就在于缺少这种商业哲学。在经济生活中,企业是一个“经济人”;但放在这个社会生活中,企业就是一个“社会人”。 企业所得是消费者所给予的,是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环境所赐予的,但企业们又是如何做的呢?欺诈消费者、侵犯劳工权益、污染环境……虽说这只是一部分企业的所作所为,并不代表所有的企业,但从中我们不能不得到警示。
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作为企业的首要资源,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那么,企业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如何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如何规划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本书针对这些问题,从薪酬福利业务流程与制度的角度给出了答案。《薪酬福利业务流程与制度》从企业薪酬福利工作的实际出发,将其业务划分为七大模块,以“要点流程关键节点执行细节”和“制度管控要点管控工具”的形式,对每一个模块及其工作环节的执行和管理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并细化了不同类别人员及企业的薪酬管理关键事项,内容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企业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论述了企业绩效评价的完整过程。全书共六章,从企业生命角度对企业绩效评价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设计基于生命周期的绩效评价框架、安排与该框架相应的评价方法、利用制造业企业的数据对该评价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等。 普遍运用的绩效评价方法多偏向于财务分析一类的传统评价方法,理论界也在不断尝试创新的绩效评价。非传统评价的难题往往在于难以施行。寻找一种理论先进、方法可行的绩效评价可谓是公认的难题。理想的绩效评价除了需要有完善的理论体系,还要求在特定经营环境下为有差异的评价对象设计相应的评价操作方法。虽然不能期望一套评价方法能够适用于所有的评价对象,但《企业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仍为绩效评价提供了一个思路,供相关人士参考。
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约束,声誉机制在中世纪的贸易中就曾扮演重要的角色,在现代文明社会里更是成为维系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结合我国的制度环境、市场结构和文化传统等背景,《声誉机制的公司治理作用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从理论上着重分析了我国转型背景下声誉机制的影响因素、公司治理路径以及公司治理效果,并对相应的研究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声誉机制的公司治理作用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全面系统地检验了声誉机制在公司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提供了相对稳健的经验证据,丰富和拓展了法律外公司治理机制的研究。《声誉机制的公司治理作用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认为,在借鉴和依靠正式的制度约束提高转型经济国家公司治理水平重要性的同时,寻找适合转型经济国家企业的法律外
陈亮主编的这本《浙十年求是路(浙江大学校友企业家同学会发展历程)》内容涵盖校友组织架构、校友企业家风采、参观考察、活动论坛、户外公益、走向世界等内容,展现浙大校友企业家怀揣“求是梦、强企梦”,立行“服务同学、服务母校、服务社会”宗旨,秉持“学习、聚合、创新、奉献”理念,不断创新校友组织建设,持续发挥校友组织在提升大学声誉中的独特作用。
灾难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预先针对这些事件做好规划,可使企业做好准备将风险降低到最小,并且在面对灾难时快速恢复秩序和信心。《构建企业级业务连续性规划》根据自己25年的实践经验和亲身经历,详细地阐述了BcM(业务连续性管理)方法论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她把自己所经历的真实故事,巧妙地穿插到全书的各个部分,使得那些枯燥的BcM理论立刻变得生动有趣,不仅很容易理解,而且马上就能与实际工作相联系。《构建企业级业务连续性规划》还用了整整一童的篇幅,详细地描述了作者所在公司经历的几次真实灾难事件(包括9·11事件和卡特里娜飓风灾难等)以及他们应对事件的全过程,无私地分享了他们在应对这些灾难事件过程中所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为了帮助读者快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构建企业级业务连续性规划》还在附录中列出了大量通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