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研究 丛书共七卷,分别有《港口 腹地与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的变迁》《大港变迁:上海外贸埠际转运研究(1864-1930)》《看得见的手:地方政府与近代闽江流域经济变迁》《时局与地域: 全面抗战时期云南的经济开发与经济建设研究》《从城市发展到区域变迁: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体系对经济地理格局影响的研究》《龙头崛起:长江三角洲经济空间格局变迁研究(1843 1942)》《竞争与合作:近代通商口岸常关研究(1854 1931)》,丛书主要探讨了如全球化下近代中国经济地理的早期演化,作为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成长,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近代经济地理的形成与变迁等问题。
系统介绍苏东诸国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 在维持了20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的经济正在走向第三个十年,这时候苏东诸国的经验教训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它们过去与我们有着相同的体制,我们的改革也受到过东欧早期改革的启发。但苏东诸国转轨期间的情况到底如何,国内却鲜有系统介绍。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苏东研究,他们认为,苏东诸国在转轨期间普遍出现经济衰退是事实,问题在于如何认识和解释这种现象。本书在对中国与东欧改革前经济与社会的不同模式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重新比较和解释了中国与东欧改革的不同进程。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以我国现有各类建制市为单位设卷,既记述每座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又从城市功能定位、经济发展,以及城市规划、管理、公共设施、建筑、交通、服务、教育、文化、环境、历史遗产保护等角度总结经验教训,展望发展远景。每卷书的内容大致由这座城市的历史尤其是当代历史的回顾、城市建设中的问题研究,以及城市未来发展的展望等三大部分组成。它既不同于已有的当代地方简史,也不同于城市问题的研究报告,更不是学者个人的学术专著,而是在城市领导机关的主持或支持下,以学术研究为基础,既是面向城市决策者、建设者、管理者、研究者的权威性的科研成果,又是面向广大读者的科学性、普及性读物,是史论结合、篇幅适度、图文并茂、规格统一、装帧精美的系列图书。它不仅可以作为研究城市问题、查询城市信息的
本书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视角契入,以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动态评估—驱动机制—模式选择为主线,探析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的动态评估和驱动机制,重点关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模式选择,以及每一种模式下的主导运行机制构建。本书创造性地构建了较完善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同时,定量评估了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的动态演化特征,揭示了驱动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序参量及其变化特征。
汕头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开埠,之后迅速成为潮梅地区、闽西、赣南的重要通商口岸,清末以来成为粤东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清末民国时期,汕头埠出版发行的报纸近200种,目前发现的不过1/3,这些报纸记载了汕头埠海量的鲜活史实。本书通过这些报纸及其所刊广告以及相关老照片,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清末民国时期汕头埠的交通、教育、医疗、社会、文化、人物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有助于读者了解清末民国汕头埠的发育史。
为充分发挥经济普查资料宝库的使用价值和社会效益,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各级党委、政府与社会各界,省经济普查办公室组织和动员省级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省级有关部门、各市普查业务骨干等各方力量,对经济普查资料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开发和挖掘,共完成课题研究报告69个,从中精选出优秀研究报告汇编成《浙江省第二次经济普查课题选编》一书。 本书共分两册:上册为社会招标课题,由各有关院校、科研部门等社会研究力量承担完成,涉及领域较广,侧重学术性研究。下册为定向招标课题,由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省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及全省11个市的经济普查办公室承担完成,主要是从政府部门管理以及地区发展的需要出发,对浙江经济发展的相关领域进行研究和探讨。
《潮汕经济史稿》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册。上册为《潮汕经济史稿》的古代部分,叙事自先秦时期始,至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止。中册为《潮汕经济史稿》的近代部分,叙事自1860年汕头开埠始,至1949年止。下册为《潮汕经济史稿》的现代部分,叙事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始,至2010年止。全书描述了各历史时期潮汕经济发展的背景、主要动因、基本特征、演化过程及其对潮汕地区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并对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点问题进行了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