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我国住房、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凸显,似乎人人都有无穷的烦恼。实际上,这就是中等收入陷阱的具体症状。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3845美元后要想顺利进入12196美元的高收入国家行列,将会变得如唐僧西天取经般困难。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这个重要关口。《中等收入陷阱》系统地提出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整套理念和方法,富有开创性和实用性,对解答读者在目前这个特殊发展阶段面临的困惑有极大帮助。
经济全球化和海峡两岸关系都是现阶段中国社会各界乃至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现实课题。本书试图传统的学术思维.突破局限于海峡两岸的观察视野.从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视角观察、剖析与解读两岸关系发展的历程.并预测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和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机遇。本书视野开阔,思路清晰,行文流畅,立论公允,不囿成说,发人所未发,在海峡两岸关系研究方面具有相当的创新意义,很值得一读。
本书收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辅导部分分为总论、35讲和99条名词解释,对《纲要》相关篇章的主要内容和新名词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本书的撰写人员主要是直接或间接参与《纲要》起草的同志。每个题目的解答都是在认真理解《纲要》原意基础上,根据可靠资料、丰富的知识和工作经验撰写的。希望本书的出版对广大读者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理解《纲要》有所帮助。
《中国高端财富管理大类资产配置研究》内容简介:什么是资产配置?早在400年前,西班牙人塞万提斯在其传世之作《堂·吉诃德》中就忠告说:“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也传达了“分散投资”的思想——安东尼奥在开场一幕告诉他的老友其实他并没有因为担心他的货物而忧愁:“不,相信我;感谢我的命运,我的买卖的成败并不完全寄托在一艘船上,更不是倚赖着一处地方;我的全部财产,也不会因为这一年的盈亏而受到影响,所以我的货物并不能使我忧愁。”
本研究共分为七章,分别为“经济增长水平和发展阶段的判断”、“新常态下的新变化、新失衡、新政策”、“经济增长的总量失衡与宏观调控”、“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效率”、“产业结构失衡与初次分配扭曲”、“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优化与供给侧改革”、“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优化与供给侧改革”。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适应国际新形势,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促共羸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中国坚定实施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大力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为广大企业进出口创造了稳定、透明、自由、公平的环境,使企业对自由贸易区优惠政策的利用率显著提升,对中国外经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实施总体上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合作伙伴的选择,还是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市场开放,均呈现了渐进式的特点。当前,中国与伙伴国/地区的经贸合作已经由关税减让延伸到服务、投资、便利化等综合领域,并呈现出了六大特点:南南型合作趋势明显、循序渐进扩大开放进程、灵活降税促进贸易
本书从当前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对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较为深人系统的研究探讨。通过理论分析、考察借鉴和案例论证,梳理产业技术研究院相关理论,研究海外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发展经验与主要特点,考察我国内地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着重从上海产业结构的特点和产学研现状出发,研究了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功能定位、建设目标、建设模式和体制机制,为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提供既具有先导性又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这是我国部系统研究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的学术专著。
本书是笔者对这一问题潜心研究的结晶。社会确实共担了某些种类的风险,如自然灾害、突发急病、暂时失业等;社会所关注的是突发性的或危害性极大的灾害。但是,影响个人一生福利的大多数风险却仍无法分散,我们的生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由运气来决定。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前言、致谢、引论、心理障碍、长期收入流的保值机制、国民收入与劳动收入市场、房地产和其他市场、为交割合约而建立指数、指数:问题与选择、关于指数修正的若干问题、推动历史前进的车轮、参考文献、人名索引、主题索引。
本书为中国煤炭市场发展的读物。内容包括2014年中国煤炭市场发展趋势预测及2015年煤炭行业情况综述;对动力煤市场、冶金煤市场、无烟块煤市场和褐煤市场等专类市场的预测及2014年分析;2014年主产省份产业发展状况、中国煤炭交易市场发展状况和中国煤炭产业及重点煤企经营情况分析;太原煤炭交易价格指数等。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史》是我社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组织的重点图书。作者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用大量的历史资料认真梳理总结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历程和宝贵经验,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划分为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探索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构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完善期,分别考察了不同时期认识市场经济、选择市场经济和完善市场经济的改革特征和改革内容,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书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2卷。本书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指导思想,研究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剖析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与机遇、新时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其产生的背景和根源;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中国国情,总结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设计中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方向、发展理念、发展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支持系统;并根据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提出城市发展的合理规模结构和地区结构方案,研究不同规模和不同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与路径。本书可为各级决策者、规划者、管理者,以及从事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各类国际组织、有关科研院所、企业的研究者和高等院校师生提供参考。同时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大型文献集成之一,将成为外图书典藏的理想选择。
学者总有一种追求,黄正林同志多年一直致力于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发表论文20余篇。今年,正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他结集了17篇已发表的论文,取名为《陕甘宁边区乡村经济与社会》。书中的论文分为三个部分:部分3篇论文是关于陕甘宁边区经济立法的研究;第二部分9篇论文是关于陕甘宁边区经济的研究;第三部分5篇论文是关于陕甘宁边区社会的研究。 资料扎实是正林做研究的一个特点。知识来自勤奋,据我所知,他先后多次来到北京、西安、延安以及当地的出版社、书店、图书馆、档案馆购买、查阅、复印资料,甚至不惜重金购买边区时期出版的报刊的影印本,耗时数年,收集了大量的陕甘宁边区史的资料,为他的研究奠定了资料基础。严谨的学者在写作过程中,总是以翔实的资料作为基石,这是治学的根本态度。正林同
在这本论文集中,施蒂格勒用其特有的幽默语调,淘气的描述手法以及清晰的思路,在回顾经济史的过程中检验了经济学家的重要性,以及经济学家期望对公共政策有所影响的坚定信念。他认为,经济学家并不是毫无贡献,但是他们的贡献是“微小的不易察觉的”,而且从早期的道德说教向科学地说明转移。经济学家努力以科学家的客观性来探讨它们的主题,他们研究经济的方法与物理学家研究物质以及生物学家研究生物的方法是一样的:先提出理论,再分析数据,以努力证明或者否定他们的理论。
本书论述的是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经济,兼及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反映20世纪与19世纪经济的承接性,并以传统到现代的变迁为主要视角。中国经济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以洋务运动时期为起点,甲午战争以后进入比较全面的启动阶段,也是近代经济史的主体和重点所在。
本书回顾了租赁的起源、传统租赁到现代租赁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我国租赁业的发展过程与现状,结合案例分析,从租赁业务类型与方法层面介绍了小单租赁、厂商租赁、汽车租赁、医疗设备融资租赁、互联网租赁、大单租赁的经营特点、业务流程、风控要点等,从风险管控和法律层面介绍了租赁业务的风险识别与控制、相关的法律事务、合同谈判与签署,从业务运作层面介绍了租赁项目的尽职调查与审批、租赁的担保与回购等,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在评价美国政府的金融救援时,人们把非常时期和正常时期混为一谈,政府的职能在这两个时期是截然不同的。政府的非性是因为它和你我一样,都是凡夫俗子,都有自己的利益追求。对公众来说,你是愿意忍受寻租贪腐之苦呢,还是愿意忍受市场上的垄断贪婪之苦?你不是在天使和魔鬼之间进行选择的,而是在两个魔鬼之间挑一个危害小的,挑一个成本低的。西方的知识分子和民众要问自己,在自由换安全的路上,你们愿意走多远?本书收录了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文,对市场经济进行了简要研究。
本书从WTO的产生到相关协议的基本内容,从中国加入WTO的历程到主要承诺,以及中国作为WTO成员的贡献等方面,全面介绍了WTO与中国的关系,以及WTO对于中国的意义。
国际金融危机源于全球经济失衡。作为全球化红利获得者,中国经济不得不在“后危机”时期被迫进行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型。世界经济若再次实现均衡,必然要求中国经济“再平衡”。由于中国经济要素价格扭曲,货币存量高居世界首位,使得中国经济处于泡沫化生存状态。中国“再平衡”过程中的公共决策过程,更是社会福利调整以及由此带来的利益集团博弈的过程。因而,透过资产价格的迷雾,探寻泡沫形成的真相,对于转型中国尤为重要。《中国"再平衡":繁荣背后的经济真相》在对经济事件和宏观政策进行审视同时,力求寻找中国经济陷入困境的经济机理和应对之策,从而为关注增长和改革的读者提供新的观察角度和分析语境。《中国"再平衡":繁荣背后的经济真相》作者为资深财经评论人士,具有世界经济专业博士学位,长期秉持独立、自由、批判之精
《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中国问题专家、高层智囊大声疾呼,警惕颠覆性错误,秉笔直书,向顽瘴痼疾开刀。 国家主席习近平近年来多次强调, “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如果出现颠覆性的错误,那么少则改革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多则已有的改革成果会付之东流。 因此,在中国崛起过程中,“在哪些领域存在犯颠覆性错误的可能性?”这一问题就成为关键。我们必须研究和回答这个问题,对那些可能的颠覆性错误有足够的认识,并且加以深入研究,才能预先加以足够的防范。更为重要的是,很多可能犯颠覆性错误的领域,正是国家制度建设的薄弱环节,也正是制度建设能够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 在《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中,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和杨丽君,界定了可能出现颠覆性错
本书全方位呈现转承时期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着重梳理当前中国产业布局的区域特性,进而为产业转型、升级分析提供更丰富的资讯。本书由宏观篇、区域篇和行业篇三部分构成。宏观篇内容涉及经济景气、投资、消费、贸易等十几个领域,透过产经政策回顾、宏观经济数据解读,配合超过200张涵盖“十五”、“十一五”宏观经济数据的图表,深刻剖析了“十一五”收官之年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区域篇对包括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在内的11个经济开发区逐一描述,结合各区域“十二五”规划和发展纲要,对区域未来建设布局、重点产业规划和发展等实质问题加以盘点,借此展示中国经济的区域特征。行业篇参照国际产业分类标准,对工业产业中的诸多焦点行业进行数据汇总和分析,侧重于描述产业链分布、行业资本构成、企业运营状况等方面数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