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中国边疆研究丛书·中国西南边疆的社会经济:1250-1850》是李中清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修改完善而成、重叙述1368年至1850年间中国西南边疆的政治与经济概况。李在边疆地区的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活等方面取得了较高的学术成就,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在研究的方法上,除继续重视史志等传统史料外,李中清特别关注档案资料、田野调查、族谱、碑刻、口传资料等“非规范性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利用,注意引入社会学、人口统计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相关历史与社会问题进行量化分析研究,有效地推动了研究方法的进步与革新。由于他对相关研究的广泛而深入的了解、认识和借鉴,使这份以中国西南边疆为对象的研究体现出了较为广阔的国际学术视野,并能立足学术前沿,开展创新性的探索与研究。
当今,我国住房、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凸显,似乎人人都有无穷的烦恼。实际上,这就是中等收入陷阱的具体症状。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3845美元后要想顺利进入12196美元的高收入国家行列,将会变得如唐僧西天取经般困难。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这个重要关口。《中等收入陷阱》系统地提出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整套理念和方法,富有开创性和实用性,对解答读者在目前这个特殊发展阶段面临的困惑有极大帮助。
1984年3月,42岁的陈定模毛遂自荐,来到仍是一片荒滩的龙港,担任镇委书记。他梦想着要在这片滩涂上建设一座真正属于农民的城市。1990年11月,陈定模黯然神伤地离开了他朝夕相处了6年的“城市”。1974年,乐清第一批供销员在跑业务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叫“触头”的低压电器易损件,把它带回了乐清。乐清的电器化之路随之开始。当年的柳市区区长屠挽生,深情回顾乐清农民是如何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电器王国,从而走上乡村工业化之路的。本书讲述了这两位“孤胆英雄”的诸多故事,讲述了改革开放前期温州的故事。
本书是我国当代著名学者和经济学家宋圭武教授对中国社会经济问题多年研究的一个集子。该书对中国社会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和经典分析,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看法,很值得对中国问题感兴趣的学者和广大读者去阅读和研究。
本报告分为三篇,篇主要分析债券市场发展所处的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第二篇主要分析债券市场运行的整体情况和各子市场的具体情况,第三篇以专题形式深入研究债券市场的主要创新和重大成就,并提出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报告力求从专业视角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投资依据,为学术研究者提供实务素材。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报告内容经过来自监管部门、市场机构、学术机构等多位专家的严格评审。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党的十九大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资源能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和有效模式。本书共四篇:*篇综述篇、第二篇产业发展篇、第三篇示范试点及先进技术篇、第四篇政策汇编篇。*篇综述篇总结了“十一五”以来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预测了发展趋势;第二篇产业发展篇从产业循环经济、资源再生利用与再制造、垃圾资源化利用等领域对近几年重点是2016年循环经济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发展情况进行了阐述分析;第三篇示范试点及先进技术篇对近几年重点是2016年我国循环经济相关示范试点建设成效及先进技术情况进行了总结和解读分析;第四篇政策汇编篇对近几年重点是2016年我国循环经济相关政策进行了梳理
本书是探索小额贷款公司转型发展的经验总结和理念创新之作。作为多年从事小额贷款经营的业内专业人士,作者围绕小额信贷之本源及其市场重新定位、业务流程再造、全面风险控制实战,从小额信贷市场开发、客户拓展、审慎经营管理结构、业务流程及管理控制、贷前贷后信贷风险控制、催收管理等方面,对小额贷款公司转型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总结,是一部具有较强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专业读物,适合金融业从业人员学习和参考。
作为是一部全面、深刻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现状的宏观经济学大作,本书囊括了中国从计划经济时代以来农村、国企、民企、外贸、财税等各个部门的改革历程以及社会保障、金融危机治理、政治体制改革等各种宏观经济和社会政治层面的改革历程。 本书并非作者吴敬琏对于中国改革历程的一家之言,而是收录了各改革阶段中最主要、最有影响力的主流观点,既有各项改革措施之推动者的声音,也有反对者的声音,力争将最全面、最详实的内容呈现给读者。 本书内容之详实、全面,在国内经济学著作中屈指可数,是每一个经济学研究者、政策制定者的书籍,也是每一个经济学爱好者不应错过的好书。
《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把1978~1992年的经济改革定义为“探路之役”。所谓探路,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对改革目标的探索,一是对改革路径的探索。从国际经验看,社会主义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成功转轨,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中国改革何以能够突破种种约束,成功地越过市场化的临界点,而且保持了经济高增长?《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作者通过对历史进程的细致梳理,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韦苇编著的《中国经济思想与当代经济发展》是西北承担的陕西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经济思想史学科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全书分八个专题,分别是:从“富国富民”到实现四个现代化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论;义利之辩寻求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的千年争论;本末之争关于国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探索与争议;“善因论”与“轻重论”国民经济发展的调控机制论;对外开放的优良传统与禁海闭关的历史波折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国民经济运行的财力保证财政管理思想;国民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工商业微观管理思想;先秦诸子的生态经济思想国民经济发展的环境支持。全书论述了中国经济思想的理论体系和历史演进,并结合当代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进行了阐述。本书是作者30年教学与科研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78~2018)/改革开放研究丛书》在第一章“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中,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做了深入的分析。在第二章至第六章中,依据中国改革实践,将其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分别叙述了其历史进程。第二章为“市场取向改革的起步阶段(1979~1984年)”,第三章为“市场取向改革的全面展开阶段(1985~1992年)”,第四章为“市场取向改革的制度初步建立阶段(1993~2000年)”,第五章为“市场取向改革的制度完善阶段(2001~2011年)”,第六章为“以市场取向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阶段(2012~2018年)”。这五章是全书的主体,约占全书篇幅的七分之五。其中第六章就约占七分之二。这是基于第六章所叙述的改革历史过程的特点做出的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做过一个精辟概括。他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