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1978年开启的轰轰烈烈的经济体制转型和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是人类经济目前波澜壮阔的事件,而其中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又是这一世界经济舞台剧中的主要故事。本书在围绕研究国有企业独立法人财产权的建立和完善这条改革发展主线的同时,对放权让利、利润包干、利改税、承包租赁、股份制改造、抓大放小、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分类改革、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等等改革主要内容和阶段,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的职工队伍建设和工资人事用工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方法论和企业制度变迁规律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历经40年的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面临着如何提高公司治理能力,如何使党的领导和公司的市场化经营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如何更好地使国有资本引领中国经济发展,并和靠前经济规则相协调融合等发展
2014年是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称开发区)建立30周年。2016年是邓小平同志题词"开发区大有希望"30周年。《中国开发区实践与思考》撰写始于2014年,完稿于2016年,作为开发区建设、发展的亲历者,谨以此书纪念之。
改革开放至今已有将近40年时间,40年来,中国经济改革经历了从农村走向城市、从计划走向市场、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部的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端为主到中低端为主、高端部分占比上升的过程。本书正是基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的背景,讨论中国和上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并从经济结构转变及内部“三链”演化的角度,讨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本书追溯广州市工商所发展的历史以及现实的运作以此为切入点考察1949年后中国所谓“国家基础权力”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和角度来把握1949后中国政治变迁的轨迹全书聚焦于以下三个问题,1949年后中国国家基础权力究竟发生了何种演变,第二,1949年后影响国家基础权力发展的因素是什么,第三,国家基础权力如何影响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展开。
世纪之交,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 当代中国西部的三次开发,是党中央开发西部的三次战略演进。第三次开发,无论在广度和浓度规模和时间上,以及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积极影响,都大大超过前两次,是名副其实的“大开发”。而且,西部大开发所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的环境和条件与前两次大不相同,它的目的、方法和模式都要依据变化了的政治、经济、体制作出新的选择,应当而且必须有新思路、新举措。前两次开发,特别是三线建设,不仅创造了可供利用的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宝贵精神教训,对于顺利地推进西部大开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深入研究三线建设的经验的教训,探讨三线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提供的历史借鉴,9个省区从事当代中国地方史研究工作的同仁,就此课
本报告是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系列研究报告的第三本,以共享式规模化发展为主题,回顾了村镇银行规模化发展和坚守市场定位政策的演变,分析了至2019年全国村镇银行发展的近期新状况,包括村镇银行数量资产与业务规模网点地域分布等特征,以及样本村镇银行的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同时,本报告重点剖析了村镇银行由于规模不经济所带来的发展困境,并以三个村镇银行为典型案例,分析了村镇银行管理总部模式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模式地市总分行模式和多县一行模式的规模经济效应及其社会效应,提出在数字化时代集群共享式规模化发展是村镇银行突破困境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孙久文与肖春梅编写的《21世纪中国生产力总体布局研究》以我国生产力布局发展演变与优化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三次产业层面、重点行业层面、区域生产力布局等层面对我国生产力布局的演变特征和未来趋势进行了数量分析和趋势判断,提出了我国生产力布局中存在诸如空间失衡、行业空间错位与失衡、生产力布局东部地区“过密”与资源环境约束以及产业集中与分散并存等问题,并剖析了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在优化生产力布局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21世纪我国生产力布局优化的原则和模式选择,从优化生产力布局的目的、构想、布局框架和我国“城市一产业”增长极功能定位及生产力布局战略等方面对我国21世纪生产力总体布局进行了设计,并提出了促进产业跨区域转移、加强区域分工与合作、基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进行产业布局、促进中西部地区提升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