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方位呈现转承时期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着重梳理当前中国产业布局的区域特性,进而为产业转型、升级分析提供更丰富的资讯。本书由宏观篇、区域篇和行业篇三部分构成。宏观篇内容涉及经济景气、投资、消费、贸易等十几个领域,透过产经政策回顾、宏观经济数据解读,配合超过200张涵盖“十五”、“十一五”宏观经济数据的图表,深刻剖析了“十一五”收官之年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区域篇对包括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在内的11个经济开发区逐一描述,结合各区域“十二五”规划和发展纲要,对区域未来建设布局、重点产业规划和发展等实质问题加以盘点,借此展示中国经济的区域特征。行业篇参照国际产业分类标准,对工业产业中的诸多焦点行业进行数据汇总和分析,侧重于描述产业链分布、行业资本构成、企业运营状况等方面数据信息,
《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中国问题专家、高层智囊大声疾呼,警惕颠覆性错误,秉笔直书,向顽瘴痼疾开刀。 国家主席习近平近年来多次强调, “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如果出现颠覆性的错误,那么少则改革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多则已有的改革成果会付之东流。 因此,在中国崛起过程中,“在哪些领域存在犯颠覆性错误的可能性?”这一问题就成为关键。我们必须研究和回答这个问题,对那些可能的颠覆性错误有足够的认识,并且加以深入研究,才能预先加以足够的防范。更为重要的是,很多可能犯颠覆性错误的领域,正是国家制度建设的薄弱环节,也正是制度建设能够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 在《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中,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和杨丽君,界定了可能出现颠覆性错
是什么导致了货币的持续超发?如何看待中国的股市?判断中国房价趋势转变的关键点是什么?当下与未来的风险和机会在哪里?大宗商品的涨跌周期如何界定?面对未来的大趋势,投资者该如何做选择?企业家应该如何决策?…… 本书通过分析中国决策、大国角逐、全球博弈三条主线,对上述问题一一做出解答,展现出一个波澜壮阔的涵盖中国和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宏大趋势,以及涵盖楼市、汇率、大宗商品等在内的微观趋势,让未来20年纤毫毕现。 本书带给大家的并非简单的结论,而是非常系统和具体的分析过程。既给读者投资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也帮助读者认识、掌握系统分析趋势的基本方法。 这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趋势分析巨作。在本书中,经济趋势研究专家时寒冰以的数据,通过与现实、历史的结合,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贯通,推导出
本书是2013-2017年中国智库报告合集,反映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对中国智库发展的持续观察、研究与思考。本书立足中国智库发展实践,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调研走访,多方面地呈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进程;通过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智库评价体系,对中国智库的影响力做出年度排名与评价;通过探索中国智库发展中的难点与痛点,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供具有前瞻性与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城镇化是城市地理学很基础、很重要的研究内容,也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县域是城镇与乡村聚落的复合地域,既是未来城市群人口增长的重要来源地,也是乡村人口就地城镇化的主要容纳地;因此,加强县域尺度的城镇化特征、过程机理及路径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书基于转型期我国县域城镇化研究的理论核心体系构建之上,以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份安徽、江苏典型县(市)作为案例地,借助文献资料、遥感解译资料、统计资料、实地调研及问卷调查资料等,运用Citespace文献分析、GIS空间分析、系统分析、数理统计模型和质性研究等方法,探究转型期以来我国县域城镇化演变过程特征;从宏观、中观及微观等多视角上揭示转型期我国县域城镇化演变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提炼我国县域城镇化发展典型模式与科学路径,
实现小康社会,是几千年中国人的梦想。 全面小康,是小康的升级版,其本质依然是小康。按照党的十九大界定,全面小康社会有六大特征,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且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换句话说,全面小康看的不是平均数,而是要惠及14亿人口。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落下。全面小康,不仅仅要看居民收入,而是在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的前提下,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要实现小康。 本书根据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从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和农民增收等方面系统讨论了中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关键环节及解决对策,并对后小康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