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1978年开启的轰轰烈烈的经济体制转型和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是人类经济目前波澜壮阔的事件,而其中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又是这一世界经济舞台剧中的主要故事。本书在围绕研究国有企业独立法人财产权的建立和完善这条改革发展主线的同时,对放权让利、利润包干、利改税、承包租赁、股份制改造、抓大放小、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分类改革、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等等改革主要内容和阶段,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的职工队伍建设和工资人事用工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方法论和企业制度变迁规律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历经40年的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面临着如何提高公司治理能力,如何使党的领导和公司的市场化经营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如何更好地使国有资本引领中国经济发展,并和靠前经济规则相协调融合等发展
《中国组织认同》由王彦斌著,本书的基本内容:一是对西方学者关于组织认同文献的梳理评介,以及在此基础上联系中围社会现实形成的关于组织认同的理论探索;二是立足于中国组织现实进行的组织认同测量方法探讨和相应模型验证;三是对中国国有企业、国有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的组织认同的实证分析结果及其相应的讨论;四是从宏观社会制度层面进一步探讨组织认同在中国社会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及在未来中国社会中的变化趋势。《中国组织认同》适合组织认同研究者阅读。
《中国改革三部曲》是吴敬琏三本重要专著的结集,不仅完整讲述了中国改革故事,更是他对中国改革问题思考的系统呈现。 《论竞争性市场体制》着眼体制,探讨为何及如何建立真正的竞争性市场体制。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是一本宏观经济学大作,帮助读者理解和认识中国经济与改革过程。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着眼转型,探究为何要转型及转型未能取得成效的原因。 《中国改革三部曲》主线一以贯之,所论问题承前启后,层次递进,彰显对中国问题的深刻洞察力。《中国改革三部曲》是吴敬琏三本重要专著的结集,不仅完整讲述了中国改革故事,更是他对中国改革问题思考的系统呈现。
本书集中了作者在中国央行工作逾十几年期间所发表的五十多篇论文。中国金融改革及金融市场建立所必需的理论思考基础、政策制定考量、实践操作经验,尽在本书中做出了详细阐述。 作为中国金融改革这幕活剧的亲历者,本书作者称自己就像是坐在剧场里的 第一排 ,以独特视角对中国金融改革进程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这场金融改革中,成果及收获只属于昨天,未来还需要更多人的倾力付出,理论的思考和经验的总结不仅是对昨天的回顾,也让今天受益,并指导明天。
本书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资助(项目批准号:IOFJY002)。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我国城市商圈发展演变及演进趋势的考察,包括中国古代城市商圈的演进、中国近代城市商圈的演进以及中国现代城市商圈的演进轨迹;二是对外城市商圈研究的学术进展及理论成果的系统梳理与评述;三是关于城市商圈聚集及规模与业态要素的基础理论研究;四是关于城市商圈布局及模型构建与对策的研究。其中第三部分是本书重点,又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1)城市商圈聚集的理论分析;(2)城市商圈规模与业态要素的理论分析(基础设施、人口与收入、物流业与工农业以及业态组合);(3)城市商圈空间关联效应研究。本书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从中观层次对商圈进行了重新定义,区分了城市商圈与企业商圈的区别与联系;二是从系统论的视角,提出影响城市商圈竞
面对一个与20世纪80年代有着巨大不同的“新社会”,我们该如何进行解释和分析,特别是如何去分析处于社会结构中的不同利益群体,是当代社会学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国企改制与传统产业工人转型》选取国企改制中的工人作为研究对象,从阶级分析的视角对这一群体进行了解剖,回答了一个重要的学术与现实问题,即在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市场转型时期,结构的变迁是否会带来工人阶级的一次新的形成过程?《国企改制与传统产业工人转型》认为传统产业工人的群体认同与意识并不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而是来源于劳动过程之外的权益被削弱的过程。其阶级再形成只是体制转轨时期出现的阶段性现象,它的阶级特征并不具有代际传承性,以其为主体的城市底层阶级势必随着单位制、身份制的解体以及国家法律制度与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而逐渐走向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