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被广泛关注。新质生产力已成为理解未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关键词。为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为加速形成和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借鉴,特邀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赵振华等国内权威专家学者共同撰写《新质生产力》一书。全书集中了学界有关新质生产力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呈现当前部分省域、行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的实践先行探索,为当前备受关注的新质生产力理论总结、发展方向、实践推进等提供有效参考,以期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助力。
郑永年教授、段啸林博士、袁冉东博士等前沿政策研究学者,在对深圳的过去和现状展开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围绕深圳到2035年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路径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书探讨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 三新 背景下深圳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深圳引领 三新 的历史使命和总体思路方向,尤其是在战略路径的选择上提出 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 的概念,清晰地描绘出深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图景对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
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是一道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牵动社会神经、顺应时势人心的时代必答题。自从2021年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落子 浙江以来,浙江一手抓顶层设计,一手抓实践创新,步稳蹄疾扎实推进。一年来,浙江上下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勇扛使命、勇闯新路、勇当先锋,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本书分为缩小地区差距、缩小城乡差距、缩小收入差距、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打造精神文明高地、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六篇,共选取浙江省有关市县乡村在探索有利于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方面的优秀实践案例49个,切实展示了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实践、实效。
本书紧密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相关内容,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角度出发,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展现了中国产业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新型举国体制、双循环、高质量发展、企业现代化管理等方面,探讨新发展格局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从大国产业与大国担当讲起,讲述中国创造的世界价值;从经济学视角探究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底层逻辑;以博古通今视角谈我国历史上的产业成果,给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以深刻借鉴;结合作者实地调研大飞机、核电、高铁等真实案例,解构其产业价值、行业格局与时代机遇,为未来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提供了可落实路径,同时为企业用创新成果在新赛道中参与现代产业竞争提供了新思路。
在新一轮国企改革的背景下,国企如何着眼长远,通过转型升级做强做优做大,增强自身 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是需要综合思考的问题。《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思考与操作实务》是德勤国企改革系列丛书之一。 本书以《国企转型升级的思考方向》开篇,从顶层设计出发,提出了改革升级七大方向的综合思考框架。之后每个篇章关注一个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主要包括混合所有制改革、国企国际化、人才体系转型、国有资本投资和运营公司、依法治企;每个热点的分析均从政策趋势解读出发,结合一手的问卷调研,梳理出国企面临的现实挑战,并提供参考方案和实施案例。行业篇 汽车行业国企改革研究 则是首次选取一个行业,从行业的角度看改革的影响和前景。德勤希望通过本书,分享成功的经验、前瞻的思想和实用的案例,为国企的转型升级提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颁布一年以来,各项改革措施在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一年来,国企改革 1 N 政策体系基本建立,让改革者心里有了数;各地方和企业根据 路线图 制订 施工图 ,初步形成的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和样本,也让我们心里有了底 上海国资委:简政放权,分类管理; 江西国资委:放管结合,多措并举; 山东国资委:聚焦市场化,发力供给侧; 广东国资委:稳步推进,兼顾活力与控制力; 重庆国资委: 加 减 之间促改革; 中国兵装集团:探索军工企业的改革密码; 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有进有退,有收有放; 招商局集团:市场化增添新引擎; 中国诚通集团:打造资本运营平台; 首旅集团:放管结合,有破有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既是对我国过去几十年改革发展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也为今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确定了方向。
本书为《纵观上海》丛书之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 当代中国研究所国情调研(上海)基地 的课题研究成果。在当代中国研究所的指导下,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花了将近5年的时间梳理、分析、研究了上海改革开放中的若干重大问题,论证了改革与开放的辩证关系,阐明了改革开放与体制完善的关系,同时对 上海经验 中折射出的 中国模式 作了相关考察,*终完成这部客观中肯、史料丰富的上海当代史。作为一部上海改革开放研究的专著,它不仅为上海研究提供了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地方史资料,同时也为中国改革开放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明确要求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杨书兵*的这本《创新引领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深刻认识创新发展的*端重要性;二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三是努力形成创新发展新局面。
创新是带领发展的*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国企改革与内创业融合,不仅有利于国有企业打破僵化的体制机制,解决内部员工的活力问题,还能在不对现有业务造成重大冲击的情况下增强国企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为国企持续创新提供动力。本书立足打造 双创 升级版和深化国企改革的背景,分析国有企业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基本逻辑,梳理总结内创业主要模式,解析国企内创业的困惑和难点,提出推进国企内创业的路径和方法,为国企领导者、员工把握和理解内创业提供更全面更具有操作性的指导。
两千七百年前,春秋时期的管仲改制变法,使得齐国一跃成为霸主,傲视群雄;公元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法,一时国库充实,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为之缓解;公元1978年,邓小平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百年积弱的中国经济再度崛起,重回强国之列。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革,都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今,新的社会发展又提出了继续变革的要求。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研究中国经济变革史的集大成之作,对中国历史上十数次重大经济变革的种种措施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概述和比照,指明因革演变,坦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又剖析了隐藏在历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辩驳得失,以史为鉴,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经济史”。
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仍是供给侧抑制。结合新供给主义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中国经济下行的原因是太多产业处于供给成熟和供给老化阶段,这些阶段的要素供给自身不能创造等量的需求。因此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更新供给结构,大力发展知识产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金融产业及其他社会服务业等软财富行业,同时在传统硬财富制造业上培育更多的软价值。因此,中国应抓住有利时机,下决心扩大减税力度,并且进一步从供给侧深化改革,提高金融供给,降低资金成本;提高土地供给效率,降低资源成本;提高劳动供给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制度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创新效率,降低技术成本,以降低企业成本为起点的新供给改革,将推动中国经济开启新一轮上升周期。
本书主要论述了在产权变革背景下的国有企业集团化发展战略,并以中国铁路企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讨论了国有企业集团产生、发展和改革的基本理论与现实出路,包括国有企业集团的生产与历史沿革、中国国有企业集团改革的必然性和制度创新的合理性、中国国有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模式和法人治理结构模式,以及中国铁路企业集团改革的实证研究、中国铁路运输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等问题。 本书对于相关科研人员、经济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及领导干部,以及对行业政策的制定、解决企业的有关管理问题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集中了作者在中国央行工作逾十几年期间所发表的五十多篇论文。中国金融改革及金融市场建立所必需的理论思考基础、政策制定考量、实践操作经验,尽在本书中做出了详细阐述。 作为中国金融改革这幕活剧的亲历者,本书作者称自己就像是坐在剧场里的“排”,以独特视角对中国金融改革进程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这场金融改革中,成果及收获只属于昨天,未来还需要更多人的倾力付出,理论的思考和经验的总结不仅是对昨天的回顾,也让今天受益,并指导明天。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非常独特的社会现象,从一个窗口透视了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坎坷、神奇和多样性。一个由血缘、地缘、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等深层社会网络联结而成的村落乡土社会,其终结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其间必然伴随着产权的变动、社会网络的重组以及利益和价值的冲突。村落的终结是社会巨变的缩影,对于整个中国来说,这种巨变可能要延续很长时间。
《改革的逻辑》内容介绍:改革从何而来,往何处去?未来中国如何前行?中国的改革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为什么讲起改革来还是颇为沉重?为什么我们这个体制,改起来那么难?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专家学者、大众舆论,众说纷纭。 从改革史上标志性的莫干山会议开始,周其仁教授就密切参与中国改革的每一步。他善于从现实世界出发,在《改革的逻辑》一书中,用扎实的经济学功底和风趣、直白的文字,将中国改革的理念、方法和历程进行严密而逻辑清晰的梳理。《改革的逻辑》从“邓小平做对了什么”到“中国还需要做对什么”,从“如何防止改革变成半拉子工程”,到“怎么避免糟糕的政策组合”,系统地从产权改革、土地改革、货币改革等各个方面,深入解读中国经济改革的来龙去脉和关键问题,让读者更加了解中国改革的逻辑,
《中国改革三部曲》是吴敬琏三本重要专著的结集,不仅完整讲述了中国改革故事,更是他对中国改革问题思考的系统呈现。 《论竞争性市场体制》着眼体制,探讨为何及如何建立真正的竞争性市场体制。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是一本宏观经济学大作,帮助读者理解和认识中国经济与改革过程。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着眼转型,探究为何要转型及转型未能取得成效的原因。 《中国改革三部曲》主线一以贯之,所论问题承前启后,层次递进,彰显对中国问题的深刻洞察力。《中国改革三部曲》是吴敬琏三本重要专著的结集,不仅完整讲述了中国改革故事,更是他对中国改革问题思考的系统呈现。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广东的改革开放在全国先行一步,取得辉煌成就,举世瞩目。原广东省委胡春华书记、广东省委宣传部慎海雄部长和蒋斌副部长多次指出广东改革开放史研究的重要性,并殷切期待广东学术界能够尽早写出学术精品。为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遵照广东省委、省委宣传部的工作安排成立课题组,全力撰写《广东改革开放简史》。全书以专业本位,强调理论思考与学术创新,分上、中、下三编,60多万字,简明扼要地记述广东改革开放40年来各个领域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事件,再现广东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历程,并在习近平“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的殷切希望和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指引下展望广东美好的未来。
本书从企业层面对产品内分工下的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问题进行了探讨,突破被动嵌入视角,倡导主动的网络构建升级战略。在借鉴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从企业能力角度对产品内分工下的产业升级内涵和升级路径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揭示出产品内分工下发展中国家构建自主生产网络的升级机理,并以华为和万向自主网络构建与升级为典型案例对发展中国家本土企业跨国资源整合和全球生产网络构建战略进行了探索。
《崛起的足迹》丛书力图真实、客观地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深入剖析各领域改革的基本经验和发展取向。丛书共10卷,分别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各部(所)长担任主编。这套丛书不仅是一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历史画卷,更能对中国今后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并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书为其中一册,主要介绍了外贸体制改革;30年来我国利用外资的成就与经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回顾与展望;区域开放和特殊经济区;中国的对外投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深远意义和影响;中国的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