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深度分析以下案例:巴黎统筹委员会对苏联东欧国家的经济封锁(1946-1950);美国对中国和朝鲜的经济制裁(1950-1953年);西方对华制裁“特别条款”体系的破裂(1955-1958年);苏联对华经济制裁(1960-1961年)、中国对越南经济制裁(1979-1989年)。在比较和总结这些国际制裁外交案例研究,评析经济制裁外交动机与绩效的因素及理论假设,构建用以分析经济制裁外交动机的理论框架。本书的出版在进一步深化对国际经济制裁这一外交行为的认识,丰富我国的外交学研究富有意义。
《透视日本经济》一共由10章构成。序章简要回顾日本战后70年的经济发展历程,以及评价现今的日本经济。第二章至第九章分别解读日本经济增长与循环、日本通货紧缩与物价、日本财政再建、日本金融政策、日本对外贸易演变、日元与汇率、日本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地球环境与能源问题,终章就经济的未来与日本的选择进行展望。《透视日本经济》从多视角对日本经济进行了全面和客观的分析。阅读《透视日本经济》可以让读者了解日本经济及其发展历程,新现状和未来趋势,有助于读者从历史、理论等各个层面加深对日本经济的理解,把握日本经济的全貌。
本书从21世纪初日本国债所处的状态着手,通过与市场对话的方式,追溯了国债的起源,并通过对历史上欧美及日本等主要国家的国债利息差的比较分析,就国债的本质、国债利率的确定、国债的实际价值、各国国债的信用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作者富田俊基认为:“国债市场典型地反映了该国的历史。国债价格不仅反映过去,而且还能展望不确定的未来,预测到该国未来的走向。这是因为国债市场对于状态的变化反应敏感,一方面依存于过去的惯性,另一方面又反映了期待未来的这种人的本性。因此,说国债凝结了该国的过去和未来也不为过。”
李灏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曾任深圳市市长、市委书记。在他主政期间以及离任之后,都留下了大量的访谈录,是决策和研究深圳发展的重要历史资料。《李灏——深圳特区访谈录》完整地展示了一位共产党人、一位特区城市领导者的精神品格、道德风范和智慧胸怀。这是一部好书,亲历者会随着李灏的述说深情回忆那些难忘的日子,后来者会透过文章看到当年的改革为深圳的改革而骄傲。
在美国通过实施保护主义政策而崛起为全球工农业强国的过程中,一种举世无双的被称作美国学派的经济学说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美国出于推行自由贸易帝国主义和金融帝国主义的目的,刻意地隐瞒了美国保护主义的历史以及指导美国经济崛起的工业化逻辑,从而使保护主义、美国学派与美国经济崛起的历史成为经济学和历史研究的“黑洞”。 本书揭秘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和美国经济崛起的秘诀,叙述了从《根特条约》签订后到1914年期间,美国学派经济学的发展及其与政治斗争之间错综复杂的历史,展现了美国民族主义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在塑造美国独立自主的内向型工业化模式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本书对我国启动内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呼唤经济发展战略大转型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以案例的形式说人、说矿、说故事,力图涵盖国外矿业公司发展与运营的基本内容,涉及外矿业方面的显著差异、国外初级矿业公司的成长历程、并购、矿业公司的主要融资渠道与业务模式、估值、投资价值分析、矿业投资的风险及其防范、公司治理与股东权利、环境保护、矿山安全、利益攸关方各种关系等议题。
本书是“当代经济社会学丛书”之一种。九位学者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以及历史学等不同角度,对19世纪末期以来美国经济行动治理的制度以及它们所历经的剧烈变迁进行了考察。他们深入探讨了在市场更加多变、技术变迁和国际竞争更加快速和激烈的情况下,治理结构为何以及如何发生变化及其进一步演变的方向。他们还在对诸如市场、等级制、行会、非正式网络等治理机制的考察,以及对这几种治理机制如何协调经济行动,如何通过不同治理机制的组合以影响经济绩效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经济治理的一些普遍性问题。 这本书汇集了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变迁研究的研究成果。跨学科的视角,使得它可以对该研究领域的绝大多数理论问题做出回应,并通过具体的个案研究,对已有的理论解释进行检验。这本书将对社会学
本书从21世纪初日本国债所处的状态着手,通过与市场对话的方式,追溯了国债的起源,并通过对历史上欧美及日本等主要国家的国债利息差的比较分析,就国债的本质、国债利率的确定、国债的实际价值、各国国债的信用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作者富田俊基认为:“国债市场典型地反映了该国的历史。国债价格不仅反映过去,而且还能展望不确定的未来,预测到该国未来的走向。这是因为国债市场对于状态的变化反应敏感,一方面依存于过去的惯性,另一方面又反映了期待未来的这种人的本性。因此,说国债凝结了该国的过去和未来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