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书紧密结合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宏观背景,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金融支持城市化的系统分析框架,对金融支持城市化的内涵、机制、阶段、模式等核心问题进行了全面研究,为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 2.本书立足于统一的分析框架,围绕人口城市化、产业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三大主线,研究了金融支持城市化的内在机理,并结合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提出了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金融支持路径,在理论上为相关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3.本书依据理论分析框架,设计了城市化指数和金融支持度指数并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统计数据对城市化与金融支持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测度了中国城市化和金融支持水平,并发现金融支持和城市化具有高度相关性。金融支持对中国
《中国城投行业发展报告(2018)》是专注于中国城市建设领域和城建投融资平台(简称“城投公司”)发展研究行业性年度报告,也是研究分析中国城市建设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政府在城市建设投融资等活动开展情况以及城投公司运营状况和质量的综合性报告。《中国城投行业发展报告(2018)》通过对2017年度与中国城市建设投融资行业相关热点、环境、政策、行业、城投公司及融资方向、转型等方面的广泛研究,围绕提高城镇化建设质量,解决好城建项目的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以理论性、政策性的超前研究与实务性、可操作性的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为行业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为政府决策提供全面可靠的参考,为学术研究和商业运用提供全景式的面貌展示。全书分为外部环境篇、行业发展篇、转型探索篇、案例篇共四篇,以及一个
本书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从理论演进角度, 系统阐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战略目标以及路径选择 ; 从实践经验方面, 总结我省近年来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做法和典型模式。
《住房公积金问题研究》试图对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所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希望通过总结新加坡、德国、美国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住房资金积累与住房融资方面的经验教训,丰富与发展我国的住房公积金理论,提高住房公积金的管理水平,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的社会环境,以更充分地发挥住房公积金的住房保障功能。《住房公积金问题研究》由朱婷编著。
本书采用了自组织分析、因子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数据统计、文献梳理等多种方法,对中国大都市“城市病”和人口空间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城市人口空间格局的发展演变特征及其对“城市病”的影响机制。进而,研究总结出通过人口格局调整来缓解“城市病”治理的推、拉力模式,提出建设多中心空间的基本建议和通过资源均衡化推进人口疏散的策略,并在最后一章主要基于多中心城市空间建设提出了针对特定“城市病”的治理对策,从公共管理的视角提出治理“城市病”的问题导向式体制创新策略。
《成都调查》的核心思想是定义和解析“成都创新铁三角”,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主要从产权改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层民主——尊重个人权利三个方面来阐述。产权改革:奈斯比特认为,不进行产权改革,一切都是妄谈。创新土地流转模式,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成都市把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作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措施,有序地组织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推进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
本书从概念、理论和实践三个角度来研究新时代背景下重要的城市地域形式,大都市区治理的基本内涵、理论演进、运作模式,以及美国大都市区治理的演变与典型案例等。本书可供城市管理、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城市社会学等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中国城市发展史》从中国城市产生和发展时间、空间、经济社会变革的动态过程和特点,阐述了中国城市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作者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各个时期的社会背景,依据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地理状况、人口分布、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城镇发展基础条件、特点和差异,研究中国城市社会、居住环境、建筑形态与社会活动场所的变迁史,阐述了“天人合一”等社会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做了评价。全书史实丰富,展示中国城市历史,尊重中国文化智慧,尊重城市原有的特色,尊重中国城市和乡村院落那种体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精神。针对“现在全世界的城镇正趋向同一种模样”的问题, “希望中国的城市建设能够不被那些虚假、肤浅的标准概念洪水淹没”。此书要用历史镜鉴动员智慧和力量去抵抗。本书可供大专院校、从事城乡规
本书主要涉及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经济学及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主要特点有:,基础性。本书突出在内容上系统地阐述现代城市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第二,前瞻性。本书内容与外城市管理的发展紧密结合,体现学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成果。如在世界与中国的城市化、外城市管理模式、城市营销管理与城市品牌等领域着墨甚多。第三,发散性。本书运用现代城市管理的理论依据及方法,分别对城市规划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及城市社会管理等进行介绍。第四,阅读性及实践性。每章附有阅读资料及思考题,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荡思想火花。本教材可供各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及MPA学员的学习用书,还可供广大城市管理人员及相关工作者、爱好者查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