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介绍了中国特殊社会经济背景下乡村社区的特殊性,在辨析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剖析了中国乡村社区的居住空间、农业空间、工业空间、商业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生态空间,以及乡村社区的空间组织与优化,提出了中国乡村社区的建设与管理设想。本书可供从事人文地理学(尤其经济地理学)、农村经济学等研究人员、关注农村发展的相关人员以及一些实践工作者参考。
本书从概念、理论和实践三个角度来研究新时代背景下重要的城市地域形式,大都市区治理的基本内涵、理论演进、运作模式,以及美国大都市区治理的演变与典型案例等。本书可供城市管理、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城市社会学等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中国城市发展史》从中国城市产生和发展时间、空间、经济社会变革的动态过程和特点,阐述了中国城市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作者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各个时期的社会背景,依据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地理状况、人口分布、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城镇发展基础条件、特点和差异,研究中国城市社会、居住环境、建筑形态与社会活动场所的变迁史,阐述了“天人合一”等社会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做了评价。全书史实丰富,展示中国城市历史,尊重中国文化智慧,尊重城市原有的特色,尊重中国城市和乡村院落那种体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精神。针对“现在全世界的城镇正趋向同一种模样”的问题,
本书是由KarenR.Polenske(中文名:普可仁)所编辑的一部论文集,包括14篇文章,分三个部分。这些文章来自2003年普可仁秋季在马省理工学院组织的以“创新地理学”为主题的城市与区域研究专题讲座。其主题包括创新的来源、集聚和扩散,以及产业、社区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者如何成功地促进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等等。与当前国际上研究创新的大量文献相比,本书特点是从制度和空间方面对创新进行了广泛的分析。本书涵盖了有关创新和技术政策的概念和测量方法等丰富的内容,解释了帮助或阻碍在企业之间、区域之间和国家之间信息和知识流动的各种制度因素,本书论述了地理对创新过程的重要作用。特别需要指出,本书所提出的性制度和文化制度对创新影响的观点在创新文献中一般是被忽视的。关于企业家精神的因素和企业集聚、跨国社会空间的学习——
本书是由Karen R. Polenske(中文名:普可仁)所编辑的一部论文集,包括14篇文章,分三个部分。这些文章来自2003年普可仁秋季在马省理工学院组织的以“创新地理学”为主题的城市与区域研究专题讲座。其主题包括创新的来源、集聚和扩散,以及产业、社区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者如何成功地促进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等等。 与当前国际上研究创新的大量文献相比,本书特点是从制度和空间方面对创新进行了广泛的分析。本书涵盖了有关创新和技术政策的概念和测量方法等丰富的内容,解释了帮助或阻碍在企业之间、区域之间和国家之间信息和知识流动的各种制度因素,本书论述了地理对创新过程的重要作用。特别需要指出,本书所提出的性制度和文化制度对创新影响的观点在创新文献中一般是被忽视的。关于企业家精神的因素和企业集聚、跨国社会空间的学习
如果说,从特区初创到1988年的梁湘时代结束,是深圳这座城市的“生猛时代”而从1989年至1997年香港回归、厉有为去职这近10年时间是深圳的“蹿升时代”的话,从1998年至2003年,则可以称为深圳的“迷惘时代”。这五六年时间,深圳从经济上看仍是高速发展,1998年深圳的GDP总量是1289.28亿元,至2003年已增加到2860.51亿元,整整增加了一倍多;在中国城市中的地位也锁定在了“第四城市”的角色上;从城市形态上来说,在这段时间内深圳的城市功能越来越完善,已经由一个特区和工业基地,变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区域中心城市。但是经济的高速发展未能掩盖深圳的定位不清和信心不足的问题。香港回归之后深圳经济特区在中国的大棋盘上扮演什么角色?夹在香港和广州之间的这个有着700万人口的城市在珠三角区域该起一个什么样的作用?由数百万全国各省移民簇拥起来
《城市文化策划与城市生态研判》是作者多年来从事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态研究的系统性结集。全书按照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文化观念到行为规范的思路分为四篇。第一篇是关于城市文化的理论研究,对宜居城市的人文美学内涵、生态美学与生态城市建设以及城市文化品位、城市品牌战略、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二篇针对当前城市文化建设千篇一律的弊病,以宁波为例就如何挖掘城市特色话语并进行个性化表达作了深入研究。第三篇有代表性地选取了作者主持完成的四个案例,分别对一座城市、一个城区、一个古镇和一个景区的文化策划及文化开发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是作者城市文化理论研究和城市特色话语个性化表达理念的生动实践,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第四篇是对当代城市社会文化生态及城
全书共分七章,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进度管理概述、项目活动和工作分解结构、项目活动时间估算、项目流水施工原理、项目网络计划技术、项目进度计划的优化及项目进度计划控制等内容。本书知识全面、内容较新、简明实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可操作性强。本书可供工程管理、工程咨询、工程监理及管理人员的工作参考书,也可以作为高等学校土木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或用书。
本书首先介绍了中国特殊社会经济背景下乡村社区的特殊性,在辨析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剖析了中国乡村社区的居住空间、农业空间、工业空间、商业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生态空间,以及乡村社区的空间组织与优化,最后提出了中国乡村社区的建设与管理设想。 本书可供从事人文地理学(尤其经济地理学)、农村经济学等专业研究人员、关注农村发展的相关人员以及一些实践工作者参考。
本书是由KarenR.Polenske(中文名:普可仁)所编辑的一部论文集,包括14篇文章,分三个部分。这些文章来自2003年普可仁秋季在马省理工学院组织的以“创新地理学”为主题的城市与区域研究专题讲座。其主题包括创新的来源、集聚和扩散,以及产业、社区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者如何成功地促进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等等。与当前国际上研究创新的大量文献相比,本书特点是从制度和空间方面对创新进行了广泛的分析。本书涵盖了有关创新和技术政策的概念和测量方法等丰富的内容,解释了帮助或阻碍在企业之间、区域之间和国家之间信息和知识流动的各种制度因素,本书论述了地理对创新过程的重要作用。特别需要指出,本书所提出的性制度和文化制度对创新影响的观点在创新文献中一般是被忽视的。关于企业家精神的因素和企业集聚、跨国社会空间的学习——
本书是由中国房地产行业协会指导、乐居财经网具体编撰,记录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状况的大型工具书,旨在记录中国地产发展轨迹,展现区域地产风貌,为记载房地产企业发展趋势提供依据,也为续修中国房地产历史积累资料。本书可供读者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中国房地产行业在2019年度的发展状况进行探究、学习和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