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世农村经济制度史论》以制度演进和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为视角,着重考察中唐至明清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演进轨迹及其对社会变迁的诸般影响。按照日本京都学派的说法,中国传统社会在经历唐宋变革期以后,已经迈入“近世”社会,而中国大陆学界一般称之为“前近代社会”。本书由葛金芳著。
2008年6月29日至7月5日,世界草地与草原大会在中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召开。在大会筹备过程中,国际草原大会和福特基金会北京办事处合作,组织外著译者,编写了这本双语版(英汉对照)专著,以期和到会的专家、学者、朋友分享。本书内容包括:①简要的草原管理常用技术词语汇编。②以社区为基础的草原管理:23个核心概念的注释与拓展。③相关图表注释。④参考文献和推荐阅读材料、-23章是当前对23个核心概念的科学思考和学术性研究,总结了国际草地与草原管理的经验和教训,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或引起的辩论。 本书适合外从事草地与草原管理的学者和实践工作者参考、使用。也可作为高等学校草原牧区课程的课外读本。
本书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丛”的第三卷。作者在分析了林业生产经营者的融资需求及满足状况、导致林业融资困境的原因,并回顾了农村金融改革与政策环境的基础上,探讨了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村金融生态变迁、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支撑条件改善的作用,提出了通过抵押品扩展和替代机制进行金融创新、构建普惠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可能路径。然后,描绘和分析了以林权证抵押贷款为核心的林业金融创新的主要模式,并对各种模式的流程、机制及绩效进行了分析、讨论,尤其是对林业企业与林农的订单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的发展对林业融资的作用等作了深入探讨。再其后,分析了林业信托融资和林业产业投资基金建立的可行性、机制。最后,探讨了林业保险及其对信贷的影响和林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问题。本书适合农林业金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作为解决我国农民家庭居住问题的一种制度安排,在奠定了我国社会整体稳定根基的同时,却源于我国由静态社会向动态社会的转型而引发了诸多棘手的问题和矛盾。本书我们应当基于对人口流动性和土地区位固定性特点的认识,立足当今社会发展需要,使用综合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整个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本身进行反思、检讨,挖掘问题的制度根源,探寻制度变革赖以依存的理论基础和改善路径,在立法层面提出能够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建议。本书研究主题的展开正是基于此种思考而为之。
本书共分三部分七章。管理理念与方法、管理工具与标准和文化建设。内容包括: 破茧成蝶 —— 管理变革篇 ; 逆流而上 —— 管理方法篇 ; 人力资源管理工具 ; 牧场管理作业标准等。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导论: 重建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 ; 帝制时代的乡村社区共同体及其嬗变 ;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社区的改造 ; 新世纪以来的农村社区建设 ; 农村社区的建置基础与类型 ; 农村社区的组织与治理结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