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面向城乡转型发展新时期,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相关重大战略决策与农民现实问题,通过系统分析现代农业发展一般规律及其阶段性特征,构建现代农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其评判标准,开展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系统评价;深入剖析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就业转型的主控因素、动力机制及其对农村主体弱化的影响;研究提出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与农民就业转型的区域模式;系统提出现代农业发展的制度创新路径,构建现代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我所农业地理研究服务“三农”的优良传统和专业优势,为满足我国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适时提供科技咨询和科学决策依据。
新时期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要有新思路、新视野、新办法。一要由 生产导向 向 消费导向 转变。现在人们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越来越关注 舌尖上的安全 、 舌尖上的美味 。要引导农民瞄准市场需求,适应消费者选择,增加市场紧缺和适销对路产品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
《乡村中国(农村住区调研报告2010)》根据村落地形、建筑气候区划和省份行政区划等因素,结合经济发展状况和村庄分布密度,选取了19个农村住区典型空间样本案例,以实地调查的方式,对其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文化属性、空间属性以及村民满意度进行调研分析,为我国农村住区规划建设、农村社区规划标准制定及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乡村中国(农村住区调研报告2010)》的作者是杨贵庆。
本书所讨论的问题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焦点——在中国历史研究中应当如何对待“西方中心论”。作者从明清江南农业的发展入手,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涉及亩产量,农村副业、集约生产、社会制度,人口与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甚至像稻麦复种技术等等,运用大量翔实的历史、数据资料,对明清农业停滞说的“定论”提出了深刻的挑战。本书在1998年先以英文出版发行,被誉为“加州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此次在翻译出版,将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土地资源图集》是在1981年~1985年编制的《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空间数据库上生成的,包括序图、中国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地资源类型、中国土地资源与评价、各潜力区土地资源与评价、部分流域片耕地质量和各省(市、区)土地质量等6组图组。由于出版幅面和图幅比例尺的限制,该图集只能从《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空间数据库中生成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图幅提供给读者,使其对中国土地资源有总体性、概括性的了解。
这部《中国农业通史》,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结合上,系统阐述了中国农业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全过程。既突出了时代发展的演变主线,又进行了农业各部门的宏观综合分析。既关注各个历史时代的农业生产力发展,也关注历史上的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
农村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财政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公共行政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学科方法研究农村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过程与规律的科学,是管理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目前,我国关于农村公共管理问题的研究还处于探索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本教材在吸收外公共管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从农村公共组织管理、农村公共战略管理、农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农村社会事务管理、农村社会保障管理、农村公共管理的监督与绩效评估以及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公共管理等角度出发,从不同的侧面对当前中国农村公共管理主体的构成、管理对象的特征、管理目标、管理任务、管理方法以及管理绩效等进行了深入剖析,力图通过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完善农村公共
提升我国农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出口,是解决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体现,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目前,中国已步入入世“后过渡期”,农业面临的国际化竞争压力全面增加,中国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与国外大规模现代化农业难以竞争的局面,在较长时期内不会出现逆转。因此,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贸易环境,健全出口促进体制,全面提升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着力扶持农产品出口企业,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调整农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农村庭院立体经营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特色产业。庭院立体经营是在小天地里进行商品生产,经营有方是取得效益的关键。为了提高广大农民进行庭院立体经营的水平,应中国三峡出版社之邀,我们编著了《农村庭院立体经营致富诀窍》一书,以供广大农民朋友发展庭院经济参考使用。全书共分两部分,部分总论,包括章农村庭院立体经营的效益、第二章农村庭院立体经营的信息与决策、第三章农村庭院立体经营的主要模式;第二部分包括第四章农村庭院立体经营的种植业技术、第五章农村庭院立体经营的养殖业技术。全书内容安排注重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土地改革是20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村经历的一场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变革。本书力图以价值中立思想为指导,以档案资料和口述资料为主要依据,以山东老区莒南县土地改革为典型个案,以社会史的底层视角和田野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实现“再现土地改革历史”的目的。本书在详尽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真实再现了老区土地改革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过程。揭示了揭示了土地改革在满足农村贫民阶层的经济和政治要求,适应战争和政治形势需要的同时,也对农村的富农经营方式、传统道德观念、价值观念造成了巨大冲击。展现了传统土地改革研究中被人们有意无意忽略的不为人所知的另一面。
本书摈弃断代研究的方法,针对中国经济史上的几个专题,研讨其演变的过程。其中包括土地所有权制、耕地面积的变动、人口与耕地的比率、农业经营方式、租伽制度等,不但提供贯通历史的纵向观察,也澄清一些以西方经济史观为基础来研究中国土地问题的错误观念。书中有许多有关土地制度的一手资料,辅以科学的分析,并提出独特的诠释与看法。
《果树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我国主要果树树种的产业现状、发展态势,经济、社会地位,发展中的历史经验教训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国情与世情,提出我国果业今后的发展战略与方向目标,以期为加快果树产业的现代化步伐,实现由世界果品生产大国向果树产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提供参考和借鉴。由于果树在农业产品中属于小作物,除了主要树种有国家统计资料外,一些小树种尚缺乏统计数据,统计资料不够完整和标准。
本书所讨论的问题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焦点——在中国历史研究中应当如何对待“西方中心论”。作者从明清江南农业的发展入手,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涉及亩产量,农村副业、集约生产、社会制度,人口与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甚至像稻麦复种技术等等,运用大量翔实的历史、数据资料,对明清农业停滞说的“定论”提出了深刻的挑战。本书在1998年先以英文出版发行,被誉为“加州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此次在翻译出版,将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