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走进实验室:试剂耗材统一采购管理体系的构建》介绍的试剂耗材统一采购平台,是在深入调研该研究所试剂耗材订购、验货、入库、出库、领用、财务报销各个环节管理的基础上,自主研发的具有个性化定制功能的一套管理系统,有别于以“喀斯玛·科苑”网上商城为代表的垂直型B2B与O2O结合的第三方科研试剂耗材电子商务平台。它在没有第三方介入的前提下,实现了用户与供应商的直接对接。除单纯的采购行为以外,还对试剂耗材等实验室科技资源的量化使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延伸到库存及使用的标准化管理,同时也涉及利用采购、物流、库存管理系统对实验室常用科技资源(试剂、耗材)实际消耗量的跟踪。进一步探讨了利用该平台的统计功能准确、及时地对数据进行汇总,生成图表统计分析,形成报告,为制订科学量化的试剂耗材采购计划
《农村合作金融的法制创新》从厘清合作原则与剖析合作金融制度框架入手,为农村合作金融的判辨奠定了基准。作者在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域外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基础上,分别就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村合作基金会、合会等中国农村社会最典型的合作金融形式的制度设计进行专题研究,分辨得失,为建立、健全农村合作金融法制提供体系化思想素养和制度创新路径,以期发挥制度优势,从而限度解决“三农”发展的融资瓶颈。
《中国农业政策与法规》是高等农林院校农业经济管理类必修课教材。全书共分13章,内容包括农业政策的基本概念、农业法概述、农村宏观政策、农业组织政策及法规、农产品流通政策、农业结构政策、农业土地政策及法规、农业投入政策及法规、农村劳动力政策及法规、农业科学技术政策及法规、农业环境政策及法规、农村社会政策及法规、WTO与农产品贸易法律制度。本教材是北京市教学团队“农林经济管理教学团队”在总结本课程教学中得到的体会与经验,充分吸收借鉴世界各国相关农业政策与法规的成果,梳理我国农业政策与法规的基础上形成的。本教材既可作为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实际工作、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的人员参考。
饥饿是地球上十几亿人正面临的问题。曾经的技术发现带来了旨在结束全球饥饿的绿色革命,但60多年后,常规性的食物短缺、营养不良和贫困仍 然困扰着全世界的大量人口。随着粮食价格上涨、气候变化、资源不平等分配和全球人口不断增长,未来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在本书中,全球粮食问题首席专家戈登康韦教授,对从农业发展科学到粮食安全的政治因素与全球粮食供给等关键问题进行了阐述。他强调,要结束地球上的饥饿问题,必须关注粮食产量提高、环境的稳定性和减少贫困之间的基本联系。 康韦针对全球饥饿提出了一系列紧迫的问题,包括: 面对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大量不利因素,我们如何养活不断增长的全球人口? 对于粮食问题,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能做出什么贡献? 我们该如何让各国政府和私人部门都行动起来,寻找有效途径解决粮食问
本书是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和日本九州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的合作研究课题“山东半岛地区的稻作农业及其东传的综合研究”的成果总结。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关于山东半岛地区稻作遗存的分析和研究;二是利用新的分析手段,对不同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黑陶片进行了稳定同位素分析;三是对胶东半岛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石器进行了测绘和多方面的分析研究;四是对龙山文化和商周时期的人骨进行了体质人类学方面的测量、分析和研究以及人类系统和家族结构的研究。 本书可供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和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农村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财政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公共行政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学科方法研究农村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过程与规律的科学,是管理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目前,我国关于农村公共管理问题的研究还处于探索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本教材在吸收外公共管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从农村公共组织管理、农村公共战略管理、农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农村社会事务管理、农村社会保障管理、农村公共管理的监督与绩效评估以及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公共管理等角度出发,从不同的侧面对当前中国农村公共管理主体的构成、管理对象的特征、管理目标、管理任务、管理方法以及管理绩效等进行了深入剖析,力图通过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完善农村公共
本书摈弃断代研究的方法,针对中国经济史上的几个专题,研讨其演变的过程。其中包括土地所有权制、耕地面积的变动、人口与耕地的比率、农业经营方式、租伽制度等,不但提供贯通历史的纵向观察,也澄清一些以西方经济史观为基础来研究中国土地问题的错误观念。书中有许多有关土地制度的一手资料,辅以科学的分析,并提出独特的诠释与看法。
为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前沿》选择了农业生产要素、农业微观组织、农产品流通、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消费者行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经济领域中的热点、难点和关键点问题,在经典理论和创新理论的系统归纳与评析、借鉴诸家观点基础上,剖析成因、梳理国际经验、结合实际、把握关键,提炼和充实了破解难题的路径、模式、机制,提出了政策措施。试图对农业经济实践有指导作用,并丰富农业经济理论。
茶产业作为茶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满足茶叶消费和国际贸易的需要,实现茶产业的全程标准化是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茶叶标准化之所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因为我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中国梦,以现代农业为目标对茶产业提出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茶叶标准化是茶产业现代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杜维春编著的《中国茶叶标准化发展研究》以农业产业化为背景,以现代农业为发展方向,用标准化原理的理论基础,围绕我国现行茶叶相关标准现状,系统分析了我国茶叶标准化发展的过程及未来的发展前景,阐述了我国茶叶标准化管理体系,概括了在工作实践中着重推进茶叶相关标准实施和完善的有力政策措施,为我国茶叶标准化发展提供更新更好的思想成果,是很有价值的参考。
本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我国玉米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在宏观层面,详细介绍了我国玉米生产、需求、流通、国际贸易及其相关政策,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未来玉米供需进行了预测,并着重分析我国玉米的国际竞争力,以及与其他玉米主产国相比,我国玉米生产成本收益的比较优势,从而提出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在微观层面,本书重点对农户玉米品种选择、秸秆还田、机械化等新技术采纳行为、保护性耕作采用情况、化肥施用量等生产以及销售行为进行了分析。
卜凯(John Lossing Buck,1890-1975),美国,农业经济学博士。1920年起担任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学教授,并兼任农业经济系系主任。卜凯在20世纪20-30年代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中国农村经济调查,他的《中国农家经济》和《中国土地利用》是这方面性的著作,奠定了其在世界农业经济史上的杰出地位。 本书在是本全面、系统研究卜凯的中国农村经济调查的专著。通过对卜凯调查及其成果的深入研究,展现中国近代农村经济发展的概况,揭示其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为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启示。
这本《基于市场模型的我国猪肉供需研究》由胡向东、王济民著:我国是生猪生产大国也是猪肉消费大国,生猪产业在我国畜牧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消费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现今,生猪市场面临各种因素的冲击,猪肉供需也随着这些冲击而受到相应的影响。《基于市场模型的我国猪肉供需研究》对生猪产业采取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进行剖析,找出生猪产业发展的深层次制约因素,构建生猪市场模型模拟生猪产业受到各种外部因素冲击后的反应,为生猪政策制定和评估提供定量分析依据。
《厦门大帽山农场志》较全面地反映了厦门大帽山农场的经济、政治、社会、管理的基本情况。上不设限,下限定在2022年。内容贯串古今,详今略古,涉古不臆造,系统记述了大帽山农场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志书共分七篇,分别从地理资源与建制沿革、经济、建设、管理、组织、社会民生、人物等方面记述了厦门大帽山农场建场以来的发展历程。具体包括种植业、林业、养殖业、水利、工业、商业、教育等内容,全面、准确、客观地记述厦门大帽山农场发展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