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养猪场的生产管理运营都离不开种猪、 营养、管理、猪舍、生物安全,猪场的盈利与否与这 五大要素的提高息息相关。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 ,具体知识的获取并不是困难的事情,而知识的转化 也许对农业领域*有价值!从猪场到猪厂的改变要做 的就是改变场长的思维方式,规范标准养殖人员的行 为习惯,提升效率,永续经营。另外,邓莉萍、谈松 林主编的《清单式管理--猪场现代化管理的有效工具 》也就如何提高猪场生产水平,使猪场盈利为目的, 专门针对未来养猪业的主要猪场规模群体(500~ 2000头母猪),本书从种猪、营养、管理、生物安全 、猪栏建设这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粮食战争的本质不仅仅是市场供给与需求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更是“控制市场力量的力量”作用的结果。为什么美国只要轻轻拨动其生物能源政策,就可决定全球粮食价格的涨跌?国际金融大鳄如何成为这场战争的推手?为什么在粮食价格暴涨的情势下,全世界的粮食生产者们收获的却是更多的伤害?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为什么还没实现农业现代化?我们是不是在慢慢地丧失粮食或者食品的定价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一切都是陌生的,因为他们是隐形的。不经过仔细的观察、认真的思考和不停止的追问,我们就会忽视他们的存在,难以辨明他们的源起,不理解他们的作用方式,不知道我们未来的斗争方向和策略。世界粮食与食物问题专家、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拉吉?帕特尔博士在他的新作《粮食战争:市场、权力与世界食物体系的隐形战争》一书中为我们揭示了
本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大寨典型的出现、发展,以及农业学大寨从发起到终结,长达15年的历史进程,材料丰富,既有档案材料,采访记录,也有作者的亲身经历。作者既写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取得的成效,也写了存在的问题;同样,既写了陈永贵身上的优点,长处,也反映了陈永贵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局限性。作者是新华社资深记者,曾数次在大寨蹲点、调研并和陈永贵成为了朋友。
作为巨型国家的两个核心领域,中国的农村问题和环境问题都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国际影响,也因此堪称的课题。在浩若烟海的相关著述中,《流动与瓦解--中国农村的演变及其动力》(作者张玉林)不过其中一粟。但所收论文均为实证研究,立足于农民流动、农村教育和农村环境,指向为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和圉际关系,结论有“政经一体化”、“自虐式发展”和“贱农主义”。《流动与瓦解--中国农村的演变及其动力》主要包括不同年代的农民流动引发的政治和社会归结、农村教育包含的经济吸纳和文化拔根功能,以及环境恶化伴随的“中国经验”和全球化特征,从而呈现了多重力量对于农村中国的联合解构格局。
本书是一部很有创新性的成果,从理论上和实证上论述了英国近现代农业发展的轨迹。指出雇佣型大农场并不比农民家庭农场在生产效率上更具优势,近代英国出现的大地产、雇佣型大农场排斥小农家庭农场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只是特殊情况下的产物,并不是普遍性的规律。本书提出了农业、农民、农业现代化等的重大理论问题,涉及小农经济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发展中国家农业现代化道路等。而作者从理论与实证的结合上,都对之做出了回答,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有极大的理论创新勇气和实际考证能力……相信它将会对我国的世界史特别是世界经济史的研究产生影响,有所助益。
作为中加双方共同努力、合作研究的重要成果,最终形成了《中国农业政策的基本框架》报告。报告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中国农业政策演进历史脉络的回顾、政策内容的评述、发展趋势的展望,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农业政策框架最核心的内容,回答中国农业政策框架“是什么样”、 “为什么是这样”和“今后会是什么样”的问题。在最初的研究框架中,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农业政策的总体评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耕地保护制度、粮食安全政策、结构调整政策、农业税收政策、农业补贴政策、价格支持政策、产品贸易政策和未来农业政策展望等几个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加双方经协商又增加了市场流通政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农村金融政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农业资源环境政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等六个方面的内容,最终研究报告形成了包含十
《世界粮食安全与地缘政治》汇编了“中国与法语国家关于世界粮食安全的地缘政治观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讨论和部分论文。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等三个层面探讨了当今世界的粮食问题,并提出了如何更好地解决粮食问题、更好地稳定世界安全等各种建议。
粮食安全问题是国家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基础性问题。基于全球化视角,笔者分析了我国粮食的供需现状,提出了新型粮食安全观,针对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了加快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本书的研究结果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化解国家粮食风险,并对有效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缓解粮食结构矛盾、提高我国粮食产业竞争力、稳定粮食价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是生态学基础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实践和应用。本教材阐述了生态学经典理论及生态学学科的新成果,系统介绍了农业生态学基本原理,广泛吸收、采纳了近年来农业生态技术、农业生态安全、农业生态服务以及农业生态规划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效果,具有很强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教材共分为十二章,分别阐述了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生物种群、生物群落、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生产力、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农业生态系统能量转化、农业生态系统价值流、农业生态安全与评价、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生态农业技术与模式、农业生态规划等内容。 本教材是高等
饥饿是地球上十几亿人正面临的问题。曾经的技术发现带来了旨在结束全球饥饿的绿色革命,但60多年后,常规性的食物短缺、营养不良和贫困仍然困扰着全世界的大量人口。随着粮食价格上涨、气候变化、资源不平等分配和全球人口不断增长,未来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在本书中,全球粮食问题首席专家戈登康韦教授,对从农业发展科学到粮食安全的政治因素与全球粮食供给等关键问题进行了阐述。他强调,要结束地球上的饥饿问题,必须关注粮食产量提高、环境的稳定性和减少贫困之间的基本联系。康韦针对全球饥饿提出了一系列紧迫的问题,包括:面对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大量不利因素,我们如何养活不断增长的全球人口?对于粮食问题,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能做出什么贡献?我们该如何让各国政府和私人部门都行动起来,寻找有效途径解决粮食问题,并
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在林冠下开展农、林、牧等多种项目的复合经营。它使林地既是生态保护带又是综合经济带,能变林业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使林地的长、中、短期效益有机结合,极大地增加林地附加值。林下经济作物种植包括林药、林菜、林菌、林草、林粮等多种形式。 本书主要针对林区职工及山林、经济林承包者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需求而编写,为承包者发展林药、林菜、林菌、林草、林粮等提供实用技术,适用性强,是林区及山林、经济林承包者致富增收与开辟新思路的理想参考书。
土地改革是20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村经历的一场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变革。本书力图以价值中立思想为指导,以档案资料和口述资料为主要依据,以山东老区莒南县土地改革为典型个案,以社会史的底层视角和田野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实现“再现土地改革历史”的目的。本书在详尽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真实再现了老区土地改革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过程。揭示了揭示了土地改革在满足农村贫民阶层的经济和政治要求,适应战争和政治形势需要的同时,也对农村的富农经营方式、传统道德观念、价值观念造成了巨大冲击。展现了传统土地改革研究中被人们有意无意忽略的不为人所知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