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时间跨度较大,而且,在此期间,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对部分指标的测算带来了很大困难。各级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负责,财务统计工作人员通力合作。本资料就是在历年全国乡镇企业财务统计资料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的。凡本统计资料中涉及的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的指标,如企业单位数、从业人员、出口产品交货值及部分的必须进行调整和测算的指标,如总产值、增加值等,必须科学合理,注意与相关指标的逻辑关系,力求指标数据严谨准确。
《人参产业经济研究》主要是基于影响人参产业发展的关键因子,不断追踪人参产业发展实践,审视人参产业发展规律,按照现代农业理论深刻剖析人参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中面临的核心问题,考察制约人参产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对人参这种特种资源发展的规律性研究,探索如何重构人参产业现代化发展模式、重塑人参产品的精品形象,给出构建人参产业现代体系的具体建议。本书由王军著。
卜凯(JohnLossingBuck,1890-1975),美国,农业经济学博士。1920年起担任金陵农学院农业经济学教授,并兼任农业经济系系主任。卜凯在20世纪20-30年代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中国农村经济调查,他的《中国农家经济》和《中国土地利用》是这方面性的著作,奠定了其在世界农业经济史上的杰出地位。本书在是本全面、系统研究卜凯的中国农村经济调查的专著。通过对卜凯调查及其成果的深入研究,展现中国近代农村经济发展的概况,揭示其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为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启示。
本书讲述秦晖的治学经历,研究方向的转变,对农民学的意志。他的论述当中时空性很强,对很多问题的假设都可以很好的论证,农民是在宗法社会下的一个群体,所以他是有他的一种自然经济的运作体系,而从农民中脱离出来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就摆脱了这种宗法的影响。《耕耘者言》通过对前苏联历史的深入分析,让我们对于计划经济有了一个深入的认识,提出了“命令经济”和“计划经济”划分,还有“宗法农民”等观点,都是独创性的观点,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审视前苏联社会,同时对于认识我国的社会也颇有帮助。总之,不可不读!
《地理标志保护研究:基于农业区域品牌化发展视角的思考》拟着眼于“农业区域品牌化发展”的视角,深入剖析美国与欧盟地理标志之争的根源,探讨其对东亚各国及地区的影响,进而充分阐释地理标志的价值所在,此后,重点围绕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问题展开研究。《地理标志保护研究:基于农业区域品牌化发展视角的思考》在详细介绍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选取典型案例,归纳、总结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最终指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绝非单纯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问题;我国不仅应大力挖掘潜在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更应努力提高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水平,在追求数量规模的同时,提升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市场价值,使其真正成为促进我国农业区域品牌化发展、彰显地域特色的有效工具。
陈宗懋编著的《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是“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的研究报告和2009年召开的学术研讨会征集的论文整理而成的成果汇总。本书对外茶业的组织结构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系统研究了未来我国茶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发展路径,预测了未来10年我国茶叶生产发展规模,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等。本书对各级茶业主管部门制定茶业生产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政策、茶叶龙头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着重分析了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问题和农业政策的变化过程,其中的研究内容和一些结论如果能对亚洲邻国今后的政策选择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的话,将是作者求之不得的喜事。 要加入这些内容,而且还是考虑到作为教科书不能太厚,这促使作者在新版中删减了旧版附论部分展开的数量模型、计量和模拟分析等内容。有关这些内容,与本书有关的部分在正文内都加了注记。
《中国农业通史:原始社会卷》为中国农业通史的原始社会卷,介绍了农业起源理论和中国农业起源的探索,中国农业起源的神话和传说,考古发掘所见的中国原始农业、中国原始农业的植物栽培与利用,原始畜牧业、原始农业的工具、原始农业与原始信仰,原始农业与科技、艺术的萌芽,原始农业对后世社会发展的影响等内容。
本书为清史项目之一。明中叶以降,江南地区涌现出大批商业市镇。尽管这些市镇在形式上已有别于传统村落,却并未游离于帝国行政体系之外,始终没能建立起一套类似欧洲中世纪城市那样的相对独立的行政管理体制。本书以苏州地区为例,结合社会经济史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力图突破从西方经验出发的“城乡二分法”及“城市化理论”的预设,对以往学界关注得不够的一些课题如市镇起源和镇管村机制的形成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索,从环境交通、赋役区划、民间信仰、主佃关系诸角度较全面地审视了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