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祥、吴太昌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上中下)》内容介绍:本书是“九五”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研究项目,是《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的后续,全面考察和探讨1927—1937年,即国民党政府成立初10年间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特点。本书写作采用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是,集思广益,汇聚集体智慧和发挥个人专长相结合,在课题组全体成员深入讨论、共同确定全书体例和写作提纲的基础上,各成员分工撰写章节,主编协调和修改、提炼定稿。
在过去的40年间,中国经济令人瞩目的崛起,令许多长久以来关于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既定假设遭遇挑战。在整个前工业化时代,经济繁荣对于中华帝国的延续同样至关重要。在18世纪之前,欧洲优选地区所具备的部分特征,如高效的农业以及成熟的市场等,也同样在中国的经济中显现。但是,在许多方面,中国的前工业化经济又背离了西方的发展道路,比如中国一直将灌溉农业置于中心地位,同时也在家庭结构、产权、商人地位、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等方面异于西方。 本书共分9章:青铜时代的中国经济、从城市国家到君主、统一帝国的经济基础、豪强社会与庄园经济、汉族与游牧民族的融合及中国的再统一、唐宋变革时期的经济转型、江南经济的全盛期、市场经济的成熟、靠前危机与优选挑战:帝国经济的重构。万志英教授对自青铜时代至20世纪初
本书包括了从资本主义关系在各主要国家产生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这一历史时期。共分为四篇,篇为资本主义确立和上升发展时期,第二篇为帝国主义形成时期,第三篇为资本主义总危机时期,第四篇为苏联社会主义的初步改造, 战时共产主义 和转向 新经济政策 时期。前两篇册属于近代部分,后两篇属于现代部分。 本书认为,占世界广大地区拥有众多人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外国近代现代经济史必须对他们的经济发展历史给以正确的阐述,指出它们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揭露资本 帝国主义国家对它们的剥削和掠夺,战时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反对资本 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而进行的长期的英勇不屈的斗争。
历史科学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的实证性,进行史学研究除了要有正确的理论和方法外,最重要的是要有可靠、丰富的史料。离开了史料的发掘和利用,史学研究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就不可能成为科学,任何一位严肃的史学工作者都会非常重视对史料的发掘、收集和利用。作者正是这样努力做的,而且很有成效’很有特点。从未书可以发现,他的每一项研究成果都是在发掘、利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来完成的,而且他利用的史料许多是未曾面世过的新鲜史料,这是很不容易的。正是得益于大量新鲜史料的发掘和利用,使得他的研究成果得以建立在坚实的史料基础上,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说服力,这也是他的研究成果往往能独树一帜、成一家之说的重要原因。他在《论“北碚扶植自耕农示范区”》一文的导言中说:写这篇文章不仅是要就这一课题的研究提出一些“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亚作为全球力量变迁中的一股新生力量走上前台,其发展势头罕有先例。《东亚的复兴》一书以500年、150年和50年三个时间段为视角,考察了东亚作为世界经济力量中心之一的起落沉浮。在该地区和全球历史上,各个时段都有深意蕴含其中,同时,它们为理解当代的发展提供了另外一种有价值的观点。对于亚洲史与世界史、国际政治学、比较与历史社会学以及亚洲学研究者来说,本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着重阐述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其问,尤其重视政治与经济的相互作用,赋税和徭役的轻重,关乎民众的负担和收入,直接反映民众的生活状况。对各时期的工商业动态亦加以深入考察,以窥社会经济发展之全貌。
两个世纪前,地球上大部分土地要么归传统社会共有,要么属于君主或教会。工业革命使这种土地所有制模式成为历史,旧有的生活方式随之消失。私有产权观念的发展,使得人类和土地的关系发生巨变。土地制度这种创造性同时也破坏性的文化力量从何而来? 土地私有权的观念促进了市场经济与个人自由的发展。有些地区如中国、俄罗斯和伊斯兰世界则发展出完全不同的土地所有制结构,呈现出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治理模式。本书通过丰富的案例,详细的史料,清晰地记述了世界各国土地所有制的变迁,及其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
近人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有辉煌的成就,但也有两点可议的倾向。,断代研究的方式比较盛行,往往无法看出长时期发展的前后脉络。第二,有些人过分强调马克思经济史观在中国历史上的适用性,选择史料来迁就理论构架。 我们以普通经济学的观点,重新检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性质,认为它是一个古代的市场经济,具有相当程度的社会分工以及相当自由的市场活动,起码在有信史可据的这些朝代是如此。以往争论很久的问题,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分析,都是很易理解的。
本书所收录的专著和论文虽然主题各异,但却始终贯穿着作者独特的研究旨趣:从16至20世纪政治与社会变迁的主要趋势中观察中国的商业实践。无论是追溯传统还是观察现代,无论是研究制度还是探讨现实,作者始终把中国社会固有的观念、习俗和行为方式视为一种具有坚韧的生命力的存在:它可能受到冲击,却从来不曾被置换;它可能与西方的经验大相径庭,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过去和现在。那么,我们又将面对一个怎样的未来呢?这本书中的思考或许会在不经意间点亮我们的灵感。因为正如作者所说:“我们读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这是一部个人回忆录,也是一部独特的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一汽诞生的前前后后,红旗轿车的曲折前行,二汽选址及生产中的周折,中国轿车工业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体制的变迁,当这一切从一个亲力亲为者的笔下流淌出来的时候,历史便有了故事一般的可读性。同时,作者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经验教训的理性分析亦给人启迪。
在全套《盛唐研究丛书》中,只有这一部是出自历史地理学者之手。地理学与科学和社会的关联是从一套独特而综合的视角产生的,地理学家通过这种视角观察他们周围的世界,这种独特而综合的视角也可以应用于观察古代的历史与社会。正像所有的现象都在时间中存在而有其历史一样,它们也在空间中存在而有其地理。因此地理和历史就成为了解世界的核心。地理学的视角包括三个方面: 1.通过地方、空间和尺度来观察世界; 2.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和政治系统联系起来的综合性研究; 3.应用图像的、语言的、数学的、数字的和认知的方法的空间表述。 关注
《近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以留学生博士论文为中心的考察》主要包括清末留学生经济思想变迁、欧洲留学生的经济思想、日本留学生的经济思想、美国留学生的经济思想、民国时期留学生经济思想变迁、民国初年(1912—1926)留学生留学期间的经济学研究、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留学生留学期间的经济学研究、国民政府中后期(1938—1949)留学生留学期间的经济学研究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