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仲荦先生,史学界名流,专旅于魏晋南北朝晋南北隋唐五代史,从他生平著作来说,他学识渊博,上起先秦诸子百家,下到近代史孙文、章太炎、陶成章,都能以史家的角度作出娓娓动心的报告,或写成史论。 本书汇集了我国先秦至宋代有关物价的一些资料。宋以前为作者原稿,宋代部分系据作者搜集的卡片整理而成,作者在资料的选择上颇具用心,特别是宋代部分,有些不常见的资料,对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侧面——物价史,不无裨益。本书的内容有汉代物价考、汉晋河西物价考、魏晋南北朝物价考、唐五代物价考和唐西陲物价考等。
本书主要从土地所有制度、土地立法制度、土地监察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和土地保护制度几个方面进行土地制度百年变迁的纵向梳理,在挖掘史料、合理分期和厘清脉络的基础上,又从横向对土地制度的各个层面进行考察关注不同时期国家对于土地管理的作用和影响,为当今土地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本书在研究方法上注重跨学科研究,综合运用了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的方法,既可以作为一部翔实的地政史来看,也可以作为土地管理学的专业书来看。由于本书注重历史与现实、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所以也是―部有助于政府决策的书.
户部银库是清代中央政府的国家库藏,每年收支规模约当其时全国财政岁出入总额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本书以大量详实的手档案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清代户部银库收入、支出、盈亏分析、以及库存变化。书中作者依据现存的银库黄册抄档、中国历史档案馆藏银库黄册原件及其他档案,对户部银库历年大进、大出及出入盈亏和户部银库历年结存银钱数据做出的统计,是全面反映清代户部银库运行状况的极其珍贵的手史料。
契约是随着财产私有制而产生发展的,成为债权或物权的有效凭藉。契约史研究是中国土地制度史的一个部分,深入探讨契约与地券的相关问题,对于经济史和法制史的研究都有意义。张传玺先生就契约史、买地券断断续续进行了近四十年的研究,颇有心得,积腋有裘,汇集成册。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契约史研究,下编是买地券研究。
本书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汇总、整编了我国的公社发展史。它是我国部翔实、系统、客观的反映建国以来农村人民公社的发展史。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这一段曲折的历史。
英国东印度公司是世界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庞然大物。作为英国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机构,东印度公司在1600-1858年近260年的存续期间,对印度进行了疯狂掠夺,其所作所为具有典型的殖民性。本书通过翔实的史料、剖析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形成过程:如何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一块一块地分割,通过战争与屠杀建立起一个庞大的英印帝国;同时,通过分门别类、异常残酷的搜刮系统把印度的财富转移到英国。生动勾勒了英国“不花一个先令便攫取了一个帝国”的殖民扩张的血腥历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教材。
本书所收录的专著和论文虽然主题各异,但却始终贯穿着作者独特的研究旨趣:从16至20世纪政治与社会变迁的主要趋势中观察中国的商业实践。无论是追溯传统还是观察现代,无论是研究制度还是探讨现实,作者始终把中国社会固有的观念、习俗和行为方式视为一种具有坚韧的生命力的存在:它可能受到冲击,却从来不曾被置换;它可能与西方的经验大相径庭,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过去和现在。那么,我们又将面对一个怎样的未来呢?这本书中的思考或许会在不经意间点亮我们的灵感。因为正如作者所说:“我们读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过去关于清末民初对外关系的研究,较少从中国为主体的国际化视角与具体个案来看待其重要性。《美国大企业与近代中国的国际化(近世中国)》认为,自清末民初以来即和中国逐渐形成某种“特殊关系”的美国,在中国市场的投资活动与中国的国际化息息相关,尤其是次世界大战前后更为关键。作者搜集散见于外各大图书馆的资料,在枝叶繁茂的多元档案中,爬梳出清末民初美国华大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活动面貌,以期透过重要投资案的实证,考察中国实业开展过程中的内外因素,并通过这一中美交往历程,审视近代中国与世界的接轨。《美国大企业与近代中国的国际化(近世中国)》由吴翎君所著。
作为“全球500强”之一,怡和洋行是中英鸦片战争爆发(1840)前成立于中国的延续至今的外资企业。1832年靠建立“鸦片帝国”起家的怡和洋行,在剧烈变化和咆哮奔流的这段历史河流中,逃过了无数次危机的打击,并以惊人的弹性拓展了广阔多元的业务领域,呈现了一个“百年老店”的别样经历和掀起各种风浪的多样画面。 本书从1830年代直至当下,完整地叙述了怡和170多年的发展历程。书中内容以史实和采访为主,并以故事的形式展开,展示了一家英国公司在东方的冒险及其成败得失的多彩历史,堪称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一面镜子:如怡和全力投入对中国的鸦片战争,私自修筑条铁路,与李鸿章、张学良大做军火生意,与招商局和太古展开激烈的水上竞争,与包玉刚、李嘉诚,及汇丰之间的斗法,以及各种收购攻防战,参与英国撤出香港的最后博弈……真实的故
黄纯艳编著的《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十八讲》分为十八个专题,围绕社会和经济两条脉络进行。社会结构从西周宗法社会、春秋战国四民分业、汉魏六朝豪族和世族社会到宋元明清的富民和士绅社会,经济发展,从西周国有制、分封制到春秋战国的私有化、汉魏六朝隋唐的兼并与限田、宋元明清的不立田制。两条线索互相体现,全面阐述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演变。
本书收录侨批文物馆藏叶和仁家族晚清年间(1882—1910年)侨批,含批信95件,侨批封5枚。全书以时间为序,彩色影印批信原件,附以录文、简释,具较好的文献价值。读者从中可了解华侨华人在侨居国的生存状况、创业情况、经营模式等,更可从侨批中读出华侨爱国爱乡的精神。
本书以编年体的写作手法,以时间为线索、以历史为轨迹,将上至原始社会,下至民国时期的中国美术经济史分为十二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中,着重分析了皇家赞助、私家赞助和公众赞助这三种艺术和艺术家赖以生存的经济方式在不同时期所占据的地位和重要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