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总商会作为近代上海的一个重要组织,其资料对近代史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此前我社已和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合作出版了《上海总商会组织史资料汇编》(上、下二册),《上海总商会议事录》(1-5册),在海内外史学界以及相关研究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财政通史》以丰富、准确的史料为依据,以记叙和分析中国财政的发展脉络及其发展规律为主线,在充分吸收多年来中国财政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准确、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历史上财政管理机构和财政管理制度的演变及其成败得失,总结了中国历代财政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论述了历代财政对当时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从而使人们对中国财政( 从先秦到改革开放告一段落) 有了一个正确和清晰的认识和了解。本书为第六卷讲述了明代时期的财政史。
梁方仲教授是我国当代经济史学家;是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国最早以现代统计学和社会调查的方法进行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也是利用地方志、档案、族谱、契约、文书等非正史资料研究“王朝制度和地方社会的学者最成功的一位”。他毕生追求学术研究的自由和独立,努力从事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撰写了数百万字的论著,尤以明代赋役制度研究最为精深,被誉为研究“明代赋役制度的世界权威”。他潜心研究,博览群书,取材宏博,勤于笔耕,严谨治学,勇于探索,其论著阐述精邃,论断周详,眼光超前,具有真知灼见。 《梁方仲文集》(以下简称《文集》)按论著的内容归类编辑成八册:册是《明代赋役制度》,第二册是《明清赋税与社会经济》,第三册是《中国社会经济史论》,第四册是《明代粮长制度》(校补
本书以编年体的写作手法,以时间为线索、以历史为轨迹,将上至原始社会,下至民国时期的中国美术经济史分为十二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中,着重分析了皇家赞助、私家赞助和公众赞助这三种艺术和艺术家赖以生存的经济方式在不同时期所占据的地位和重要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刺桐梦华录》是有关明代以前中国社会经济史的著作之一。《刺桐梦华录》对承接研究中国地方史的长远传统的学者及学生,应该很有启发性。它的优点是在充分掌握那一传统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前此被忽略的一个切入点:即地方发展与外贸的互动关系。正是在这一关节上,著者苏基朗为学界关注的中国中古商业史转折点研究,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视野。
《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采用通史专题体裁对秦汉到民国末年期间的物价发展变化进行叙录。即以商品种类如粮食、丝布、田亩、工价等价格为专题按古今时间顺序进行纵向考察。考述起止时间是指从秦汉迄于民国末年,亦即考察从秦汉至民国末年2100多年时间内各种商品价格的演变。
夏、商、周三代的历史经过两干多年的探讨,目前已取得空前的研究成果。因为19世纪末在“殷墟”出土商代后半期的甲骨文以及2O世纪初期以发掘“殷墟”为标志的中国考古学诞生后,发掘和发现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给研究工作提供了实地、实物证据。夏、商、周(西周共和元年前)三代史年代的研究历来有异说,2O世纪90年代由国家组织实施了一项《夏商周断代工程》,主要对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前的夏、商、西周的断代提出一个基准的意见。经过部分先秦史、古文字、考古、天文学史等二百余位学者的共同努力,在2000年公布了《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将夏王朝定为公元前2070年至前1600年;将商王朝定为公元前1600年至前1046年;将周武王伐商纣定在公元前1046年,既周灭商之年,也是周王朝建立之年。此前对周武王伐纣王灭商之年国內
本书使用了大约一半的篇幅详细报告数据处理工作和计算结果以支持作者的新发现和新观点。当然,这可能只适合那些具有研究兴趣的读者。但是我相信他读者会发本书正文中对一些国家的案例研究是非常引人入胜的,不但有高度的可读性,而且有很大的启发性。譬如,为什么荷兰曾经县有欧洲的生产率?为什么在文化上有着深刻纽带关系的中国和日本却在经济发展上有着极大的差异?又为什么英国的北美殖民地造就了经济强大的美国,而西班牙的北美殖民却造就了范后的墨西哥?
奥地利学派和芝加哥学派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时而交锋,时而合作,亦敌亦友,相互成就。这两个学派在货币理论、经济周期理论、政府政策以及经济学方法论等方面存在着强烈的分歧。有时,两个学派的学者对于他们都喜欢的经济学家的看法也不能达成一致。尽管存在着诸多分歧,两个学派在发展古典自由市场经济学,在思想斗争的严峻时期反击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等方面,都起到了成功的作用。同时,两大学派的经济学家都凭借着自己的研究成就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