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祥、吴太昌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上中下)》内容介绍:本书是“九五”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研究项目,是《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的后续,全面考察和探讨1927—1937年,即国民党政府成立初10年间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特点。本书写作采用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是,集思广益,汇聚集体智慧和发挥个人专长相结合,在课题组全体成员深入讨论、共同确定全书体例和写作提纲的基础上,各成员分工撰写章节,主编协调和修改、提炼定稿。
像鼎鼎大名的“丝绸之路”一样,“茶叶之路”——这条随茶叶贸易兴起而开通,始于北京、经蒙古至俄国圣彼得堡的商路,曾经在东西方贸易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并且引起了亚欧大陆腹地全面、深刻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茶叶之路”在十八九世纪达至鼎盛,执牛耳者是商号“大盛魁”;至20世纪初,它才随着晋商的衰落而式微。 作者将这条商路置于欧亚大陆民族、文化和政治的大背景下,对其兴衰及周边历史文化环境的变迁作了细致的考察与全景式的描述,并和读者一起展望和期待它在21世纪中国崛起的年代的复活。
《交通银行史》共分四卷,以交通银行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阶段性特征作为分卷的依据。卷叙述的是交通银行1908年建立至1928年11月南迁的这二十年历史。总协理制、总行设在北京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第二卷叙述的是交通银行总管理处南迁上海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十年历史。交行努力走现代商业银行之路,但国民政府的金融统制之下,经过两次改组,逐渐由商业银行向国家银行转变,业务经营步入辉煌。第三卷叙述的时段是1937年至1949年。此期的*特点是交行的各个方面深受战争的影响。时局艰难,交行依然坚守使命,发展实业,为西部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并直接投资一批实业。对伪交通银行的成立、经营以及唐寿民等人的作为,本书也给予客观叙述。第四卷为交通银行1949年至1958年的发展史。作为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银行依据国
《中国财政通史》以丰富、准确的史料为依据,以记叙和分析中国财政的发展脉络及其发展规律为主线,在充分吸收多年来中国财政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准确、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历史上财政管理机构和财政管理制度的演变及其成败得失,总结了中国历代财政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论述了历代财政对当时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从而使人们对中国财政( 从先秦到改革开放告一段落) 有了一个正确和清晰的认识和了解。本书为第八卷讲述了*时期的财政史。
'《中国财政通史》以丰富、准确的史料为依据,以记叙和分析中国财政的发展脉络及其发展规律为主线,在充分吸收多年来中国财政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准确、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历史上财政管理机构和财政管理制度的演变及其成败得失,总结了中国历代财政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论述了历代财政对当时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从而使人们对中国财政( 从先秦到改革开放告一段落) 有了一个正确和清晰的认识和了解。本书为第十卷讲述了中国现代的财政史。
《中国财政通史》以丰富、准确的史料为依据,以记叙和分析中国财政的发展脉络及其发展规律为主线,在充分吸收多年来中国财政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准确、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历史上财政管理机构和财政管理制度的演变及其成败得失,总结了中国历代财政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论述了历代财政对当时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从而使人们对中国财政( 从先秦到改革开放告一段落) 有了一个正确和清晰的认识和了解。本书为第九卷讲述了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的财政史。
《中国财政通史》以丰富、准确的史料为依据,以记叙和分析中国财政的发展脉络及其发展规律为主线,在充分吸收多年来中国财政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准确、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历史上财政管理机构和财政管理制度的演变及其成败得失,总结了中国历代财政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论述了历代财政对当时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从而使人们对中国财政( 从先秦到改革开放告一段落) 有了一个正确和清晰的认识和了解。本书为第四卷讲述隋唐五代时期的财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