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通史》以丰富、准确的史料为依据,以记叙和分析中国财政的发展脉络及其发展规律为主线,在充分吸收多年来中国财政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准确、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历史上财政管理机构和财政管理制度的演变及其成败得失,总结了中国历代财政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论述了历代财政对当时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从而使人们对中国财政( 从先秦到改革开放告一段落) 有了一个正确和清晰的认识和了解。本书为第六卷讲述了明代时期的财政史。
梁方仲教授是我国当代经济史学家;是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国最早以现代统计学和社会调查的方法进行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也是利用地方志、档案、族谱、契约、文书等非正史资料研究“王朝制度和地方社会的学者最成功的一位”。他毕生追求学术研究的自由和独立,努力从事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撰写了数百万字的论著,尤以明代赋役制度研究最为精深,被誉为研究“明代赋役制度的世界权威”。他潜心研究,博览群书,取材宏博,勤于笔耕,严谨治学,勇于探索,其论著阐述精邃,论断周详,眼光超前,具有真知灼见。 《梁方仲文集》(以下简称《文集》)按论著的内容归类编辑成八册:册是《明代赋役制度》,第二册是《明清赋税与社会经济》,第三册是《中国社会经济史论》,第四册是《明代粮长制度》(校补
上海总商会作为近代上海的一个重要组织,其资料对近代史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此前我社已和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合作出版了《上海总商会组织史资料汇编》(上、下二册),《上海总商会议事录》(1-5册),在海内外史学界以及相关研究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梁方仲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经济史学家;是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国最早以现代统计学和社会调查的方法进行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也是利用地方志、档案、族谱、契约、文书等非正史资料研究“王朝制度和地方社会的学者最成功的一位”。他毕生追求学术研究的自由和独立,努力从事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撰写了数百万字的论著,尤以明代赋役制度研究最为精深,被誉为研究“明代赋役制度的世界”。他潜心研究,博览群书,取材宏博,勤于笔耕,严谨治学,勇于探索,其论著阐述精邃,论断周详,眼光超前,具有真知灼见。《梁方仲文集》(以下简称《文集》)按论著的内容归类编辑成八册:册是《明代赋役制度》,第二册是《明清赋税与社会经济》,第三册是《中国社会经济史论》,第四册是《明代粮长制度》(校补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史曾是国人关注的研究领域。在确定中国社会性质的中国社会史论战和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中,经济史的研究成果就曾起过重要作用。多少仁人志士在寻找救国道路时曾受到这些研究成果的启发,而站得更高,并在观察革命的根本问题时,能从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角度去反思、去剖析,准确地把握国情,科学地作出判断。所以,要知道中国何去何从,就离不开中国经济史研究,过去如此,今后也是如此,事之必然也。在以上所说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史研究丛书”诞生了,一如雕龙跃笔海,彩凤栖文峰,令同行艳羡不已。这套丛书是百家争鸣的园地,是经济史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施展才华的空间。我们希望存这块土地上,既有以实证为基础,运用多种方法的扎实研究,也有逻辑严密、精辟深邃的理论探讨。希望这套丛书在学术上能做到
本书突出的特征和重要的意义是填补学科空白,具有学术领域开拓性特征。全书采用“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和“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与途径,既有色彩斑斓的历史场景,又有宏观大背景中的历史线索及演进规律,史论结合,系统论述中国近现代工程转型发展、曲折前进、奋斗创新的历史,分析、总结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科技发展、产业发展、产业集聚、产业转型、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规律。 全书内容丰富,援引了大量史料,适于对中国经济史、工程史、科技史、科学史感兴趣的科研人员和普通读者阅读。
《刺桐梦华录》是有关明代以前中国社会经济史的著作之一。《刺桐梦华录》对承接研究中国地方史的长远传统的学者及学生,应该很有启发性。它的优点是在充分掌握那一传统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前此被忽略的一个切入点:即地方发展与外贸的互动关系。正是在这一关节上,著者苏基朗为学界关注的中国中古商业史转折点研究,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视野。
五铢钱是我国古代流通时间最为长久的钱币形态。五铢钱流通时期,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经历了从繁荣到衰退,再从衰退到复苏的演变过程,形成了历时久远,大起大落的经济周期。本书从货币法律制度的角度深入研究探讨五铢钱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形制变化和流通特点,通过采用大量文献资料与出土文物相结合的方式,揭示了五铢钱流通的盛衰转化及五铢钱与金、银、谷、帛轮相交替充当主要货币职能的经济原因和制度原因。 作者研究、考证了五铢钱制度的建立、演变和终结的全过程,对五铢钱律令和五铢钱价值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探讨,进而对五铢钱借贷活动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基于对金属货币名目化过程的研究,作者指出,由依靠法律制度流通的通宝钱,最终替代依靠金属价值流通的纪重铜钱,是金属货币形态发展演变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