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奇迹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外资、外贸和外汇政策在其中扮演了何种角色?中国人为此付出了多大代价?中国获得的经济资源如何通过和平手段转变为国际影响力?就上述问题,借助对“三外路线”的归纳与阐述,翟东升博士的《中国为什么有前途:对外经济关系的战略潜能(第2版)》从跨学科和整体性视角解读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各个方面,并为读者勾勒出未来的政策演进趋势。
程租合约,ISBN:9787563210503,作者:杨良宜编著
《国家能源转型:德美实践与中国选择》通过对漫长经济增长史及其特征的回顾,探讨经济增长进程中能源转型与经济转型的关系,通过对人类社会能源转型历史阶段的分析,提炼能源转型的基本逻辑;通过对能源转型的国别比较,概括能源转型的差异化特征。作者朱彤、王蕾努力为研究能源转型提供一种“系统思维”和“全局观”。本书为全面理解“能源转型”实践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和分析框架。
本书的编写有几个原则:一是着重经济史上的几个基本问题,如生态环境、经济资源和经济区,土地赋役制度,社会阶级阶层,财政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七大块,有的章节还有社会组织与社特文明、经济观等内容。各章只求在上述七个方面基本统一,而某些节目换内容取舍则不强求一律。全书按时间顺序,以主要朝代为标志分为十章:原始社会的经济、夏商周的经济、秦汉的经济、魏晋南北朝的经济、隋唐五代的经济、宋辽夏金时期的经济、元代的经济、明代的经济、清代前中期的经济、晚清民国时期的经济。二是以本系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吸收同行的研究成果,使之基本上达到目前学术界的研究前沿,内容上有的先进性。三是恪守“简明”的要求,举凡史料征引、观点分析、过程概括,尽量做到简要。我们希望本书和已出版的湖南人民出版社版《中国
良渚文化村位于杭州市西北的余杭,是在城市扩张和农村城市化的背景下,从2000年开始由民营企业开发建设的城郊大型复合社区。经过开发商、设计师、居民和社区营造者20年的耕耘,这里从城郊乡村发展为一个功能齐备,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田园新城。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规划构想和实践精神是良渚文化村在中国当代新城建设的图谱中的不同凡响之处。这本书希望通过对良渚文化村这一案例的梳理和研究,探讨其中的普遍性经验,同时,呼吁一种不被当下的功利性所操纵的乌托邦精神,平衡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探讨城市和社区长效发展的制度建设。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急剧转型的时期,而镇江又是一个近代元素较为齐全的城市,新旧共存和新旧交替的特征都十分明显。沈红亮所著的《瓦解与重构(镇江近代前期社会转型研究1840-1911)》着重考察在这段历史时期里镇江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思潮。分别对鸦片战争中的守城战役、太平天国时的社会生态、开埠之后的经济繁荣、王朝末年的社会弊端,乃至辛亥革命前后整个社会分崩离析和政权重构的过程,进行考察和剖析。在这千年未有大变局的时代,镇江社会不仅明显地表现出不断递进的变化历程,而且其变化轨迹展现出一条清晰可见的逻辑线索。
由上海大学历史系徐有威教授和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陈东林研究员主编的《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辑)最近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小三线建设系20世纪60-80年代全国三线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在全国一、二线(沿海沿边)28个省区市的腹地,依靠地方自筹资金,以战备为中心、以地方军工和工业交通设施为主的全国性经济建设战略。时至1985年鼎盛时期,拥有229家企事业单位,职工人数达到25.65万人,工业总产值17.2亿元。作为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小三线建设资料的整理和研究》的中期成果之一,此书包括特稿、专题研究、手稿、口述史和回忆录、档案整理和研究、译稿和学术动态等栏目,全面介绍小三线建设的新研究成果和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情况,尤其注重公布有关档案资料、口述史和未刊手稿资料。在全面介绍有关信息的同时,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