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奇迹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外资、外贸和外汇政策在其中扮演了何种角色?中国人为此付出了多大代价?中国获得的经济资源如何通过和平手段转变为国际影响力?就上述问题,借助对“三外路线”的归纳与阐述,翟东升博士的《中国为什么有前途:对外经济关系的战略潜能(第2版)》从跨学科和整体性视角解读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各个方面,并为读者勾勒出未来的政策演进趋势。
《国计民生明清社会经济研究》清代禁酒禁曲的初步研究;清代废除匠籍的历史意义;清代江南与新疆地区的丝绸贸易;明代嘉靖年间江南的门摊税问题;明代万历后期通番案述论;明代丝织品加派述论等。
《中国银锭图录》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银锭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以及唐、宋、金、元、明、清——民国初的银锭情况及实物图片,编选1163枚银锭,图片约2200多幅,集中国历史银锭实物之大成,图文并茂,数据翔实,按照历史脉络和区域特点相结合编排银锭实物。通过货币流通中的银锭,可以帮助人们了解银锭在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银锭除其本身的金属价值外,还有作为历史、经济、铸造工艺、文化艺术等学术研究价值,成为中国钱币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书力求科学地、真实地反映中国历代银锭发展的全貌及其特点,给读者以系统完整的银锭知识,展示宣传独具风格的中国历史货币文化,是钱币研究者、爱好者、收藏者和银行工作者等学习研究中国银锭的珍贵参考资料。
由上海大学历史系徐有威教授和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陈东林研究员主编的《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辑)最近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小三线建设系20世纪 60-80年代全国三线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在全国一、二线(沿海沿边)28个省区市的腹地,依靠地方自筹资金,以战备为中心、以地方军工和工业交通设施为主的全国性经济建设战略。时至1985年鼎盛时期,拥有229家企事业单位,职工人数达到25 . 65万人,工业总产值17. 2亿元。 作为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小三线建设资料的整理和研究》的中期成果之一,此书包括特稿、专题研究、手稿、口述史和回忆录、档案整理和研究、译稿和学术动态等栏目,全面介绍小三线建设的新研究成果和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情况,尤其注重公布有关档案资料、口述史和未刊手稿资料。在全面介绍有关信
福公司是1898年开始在中国大规模投资的英资企业。它以经营煤矿为主,活动范围主要局限在中国内陆腹地,特别是煤储量极为丰富的山西和河南两省。较之于当地星罗棋布的私人土窑,福公司不但具有极为明显的资本和技术优势,而且拥有英国政府的外交支持。因此,从它进人中国经营煤矿业开始,就引发了来自该地区民众的强烈抵抗和中英之间的持久交涉。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落败于日本,造成了引进西方资本与技术发展民族实业的舆论倾向。但是,一旦给予福公司经营煤矿的权利,势必会造成晋豫两省煤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方绅士作为民众代言人,敦请清廷拒绝福公司的开矿申请。福公司以贿买和游说的方式,争取到了奕勖、王文韶、李鸿章等中央官员的支持,加之英国向清政府施加外交压力,中国官方最终承认了福公司在当地开矿的权利
《宋代内藏财政研究》以宋代内藏库兼具“公”“私”财权性质为契机,以内藏财政制度发展变迁中财权迁移为线索,将内藏财政放在中央财政转型或变迁的视角下加以考察,研究内藏财政变迁下国家财权不断集中的财政现象,以及中央财政的分割及国家财政重组的财政趋向,乃至特殊时代环境下财政强储备与国家财政高效调节的内在关系。
程租合约,ISBN:9787563210503,作者:杨良宜编著
本书以经学史论为重头戏,主要收集有虞万里《从〈夏小正〉传文体式推论其作者》、徐兴无《东汉古学与许慎〈五经异义〉》、陈鸿森《钱坫年谱》、郭鹏飞《〈经义述闻·春秋左传〉辨正六则》、单周尧《高本汉的经籍研究》等文章。还收入邓国光先生撰写的《唐文治经学研究──20世纪前期朱子学视野下的经义诠释与重构》以及严寿澄先生撰写的《经术与救国淑世——唐文治与马一浮》两篇文章。同时收入日本学者加贺荣治撰、童岭译《魏晋经书解释所显示之方向》一文。
中小城市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支点。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在把握好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摸索乡村振兴的实践模式,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严守生态环境底线,传承乡村文脉,强化乡村治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为此《中小城市绿皮书·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中国中小城市乡村振兴之路(2018)》主题确定为“中国中小城市乡村振兴之路”。本书从产业支撑、体制机制、空间优化、民生改善四个维度全面、系统地阐述乡村振兴。《中小城市绿皮书·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中国中小城市乡村振兴之路(2018)》由总报告、产业支撑篇、体制机制篇、空间优化篇、民生改善篇、典型案例和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研究7个部分组成。
《国家能源转型:德美实践与中国选择》通过对漫长经济增长史及其特征的回顾,探讨经济增长进程中能源转型与经济转型的关系,通过对人类社会能源转型历史阶段的分析,提炼能源转型的基本逻辑;通过对能源转型的国别比较,概括能源转型的差异化特征。作者朱彤、王蕾努力为研究能源转型提供一种“系统思维”和“全局观”。本书为全面理解“能源转型”实践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和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