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宋代法律》旨在通过对宋代法律与佛教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揭示宋律自身的特点以及其中的佛教因子,分析宋律对于佛教发展的影响以及佛教世俗化的推进。为了更加全面客观地研究宋代法律与佛教之间的互动关系,笔者试图从多维度、多层面展开深入细致的剖析。不仅从宏观层面来审视宋代法律对于佛教的主体性规范,也从微观层面来分析佛教对于宋代法律的内在影响。而这种主体性规范和内在影响,则主要表现为法律与佛教之间的妥协与融合,即世俗法律对佛教僧众的行为作出特殊的规定,佛教僧众尊重世俗法律的调整规范。除此之外,笔者还从行政法律、刑事法律、经济法律以及社会慈善等多个维度展开分析,试图展现宋代法律与佛教之间互动关系的构建过程。可以说,在这种互动关系的构建过程中,以皇权为支撑的世俗法律是占据主导地位的,
自古以来,无论东西,人文科学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的塑造和发展乃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都具有根本意义。《易经》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科学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似乎都不为过,因为它是使人成为人的学问,虽然其他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也很重要,但是它们终只能使人成为某种人,而不能使人成为人。唯有人文科学,才能堪称斯文在兹的“成人之学”抑或安身立命的“为己之学”。人之为人本乎人性,基于人性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理所当然应以人文教育为天职和本分。人文教育的首要目标就在于使人学以成人,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之形塑皆与人文教育须臾不可离。若强以离之,则谓舍本逐末,蔽于道也,盖因“道之显者谓之文”。《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
本书以案例分析形式系统阐释了商法学基础知识和重要理论问题。特别注重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的结合,所选取案例为真实案例,并对这些案例进行法理分析和争议点的处理评析。本书为法科学生学习法律专业理论知识和研究实务问题提供理论联系实践、反映司法动态的高校案例教材。
《法治文化论:一个法治话语的视角》是中国政法大学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其从法治话语入手来研究法治文化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将法治话语置于整个法治文化的大背景之下,从中国法治话语的现状出发,从法治与话语、法治话语的科学内涵、法治话语非法制化现象的实证分析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对法治文化的研究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现实意义。
办案手记不单是理论的分析、探索,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每一个案例中的深刻体验……《特别代理民告官手记(Ⅷ)》由袁裕来所著,本书是一部阐述法律精义,而又饶有兴趣的著作。它不同于案例分析,我们不仅能读到理论的分析和探索,更能感受到在每一案例中作者所体验到的酸甜苦辣。是一本教给读者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教科书”。
本书以漫画形式向青少年普及法律知识,选取青少年日常学习、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并通过律师点评和法条链接进行简单明晰的讲解。全书分为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三篇,结构清晰合理,画面活泼生动,语言简明易懂。
《工伤认定工伤保险不可不知230问(第3版)》为法律生活全知道丛书的一本,结合生活中的典型、重点、新型问题组织编写,涉及工伤认定、工伤保险和索赔的全方面内容,提出问题的同时给出简洁清晰的回答,很多问题直接来源于真实案例,全书内容注重实用性,贴近日常生活,融知识性、实用性与工具性为一体。
法律的生命是经验,并非逻辑。汽车产品质量诉讼本身属于理论争议较多,法律适用较难的案件类型。笔者在代理这类案件的过程中发现不同地区的不同法院.甚至同一法院的不同法官对产品责任诉讼中举证责任分配、证明标准、法律关系竞合、主体资格、案由确定、鉴定方式等诸多核心问题存在不同的理解。法律是对法院判决所做的预测,人们关心的并非法律如何规定,而是法律如何判断。那么,汽车产品质量诉讼中,法官如何思考?律师如何应对?当事人如何配合?这些问题在案例的分析、解决、总结中可以得出答案,因为案例是活的法律,案例为法条注入生命力。笔者在书中多处列举案例以说明笔者对汽车产品质量诉讼中法官裁判的一般机理、律师应对的通常方法、当事人配合的基本要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