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心情:在法律与金融之间》的作者是罗培新。《随笔心情:在法律与金融之间》共分六个栏目,收录了以下小文:其一,《财经时评》栏目收录了本人近期发表于《南方周末》、《2l世纪经济报道》、《解放日报》等媒体上的时评类杂文,计27篇。其二,《耶鲁走笔》栏目收录了本人在耶鲁访学时写就的若干小文章。其三,《社会观察》栏目收录了本人发表于《解放日报》、《法制日报》等媒体的若干小杂文。其四,《金融法制》收录的是作者在北大求学阶段的田野调查小习作。其五,《译事心得》栏目收录的是作者近年来的译事体会。其六,《她人嫁衣》栏目收录的是作者为若干丛书或朋友新著所作的序言。
《皇上走了》是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开始,以百年中国的每一年为一个节点,以简洁生动的语言讲述那一年的一个司法故事,并用浅显易懂的方式简单讲解背后的法理,重点揭示在“皇上走了”的现代国家中,我们在法律观念、意识、程序和功能上的种种境况。本书用“法律”的眼光来打量历史,用“法治”的标准来衡准故事,牵扯了大量的政治、文化事件与人物:从孙中山、蒋介石、,到蒋经国、陈水扁,从鲁迅、胡适、粱漱溟,到胡风、雷震,从李大钊之死、东陵盗墓、西安事变到审判“四人帮”……全书在一百件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力图挑战既有的历史“常识”,唤醒当下的“法律”意识,启发未来的法洽“观念”。
一个国家之所以能进步,关键在于主流人群的不腐与进取,这种人群现代称之为“精英”,古代称之为“士大夫”。 回顾古代中国史,常见一股统称“清流”的士人群,他们有信仰、有理想、有节操,每每在国家面临重大危机的时刻敢于挺身而出,与他们认定的各种邪恶势力作斗争,但是,结果却鲜有能改变国家命运者,往往功败垂成,进而劫后发生令人痛惜的异化,由“担道义”沦为“谋稻粱”,甚至成为政坛爬虫、之尤。这是为什么? 程万军著的《东林沉浮》以大明王朝很后五十年为主线,详述一段跌宕起伏的东林沉浮史,以独特视角还原晚明党争及甲申之变真相,揭示清流士人群的本质,以及一个国家的兴亡与士大夫节操有着怎样的依存关系。或许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份关于士大夫节操的深度答案。
为了非法律人的兴趣和充分理解,作者力图通过这种处理方式,使《当代德国法学名著:为权利而斗争》进入受过教育的外行听众之中。这是一段在这本小书中可发现对其运用的权利心理学,一段每一个有思想的读者有机会自己来试一试的权利心理学。
中国有没有适足流传后世的经典法律格言?这个问题乍听起来十分可笑。但在过往占据主流的“批判型”法学史中,其答案却是否定的。自从1840年西方列强借助坚船利炮打开清王朝的大门,中国社会遭逢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深陷落后挨打与血雨腥风境地。
本书主要收录作者近年来发表在媒体的法律评论文章,从法律的视角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专业评论,分三辑。辑“法治的真谛”,主要是从相对宏观和法律制度的角度,结合具体事例讨论和说明法治的真谛乃是限制公权力、保护私权利;第二辑“正义的呼唤”,是在个案日益成为社会热点的情况下,对具体个案的分析解读,其中不少文章都蕴含了对个案正义、司法正义的呼吁和呐喊;第三辑“为幸福而来”,主要是对与民生结合较紧的一些法律热点的解读,展示了法律人的关怀扎根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为幸福生活护航是法律人共同的责任和追求。收录了律师界青年才俊邓学平撰写的法律时评121篇,分为“法治的真谛”“正义的呼唤”“为幸福而来”三辑,文章短小精悍,紧跟热点,对当下发生的法律热点、疑难案件、立法司法中的问题等,从专业的视角,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