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立宪是我国近代宪法思想之主要流派,是为国立宪之起点。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君民共主思想、二元君主立宪思想、议会制君主立宪思想。君民共主思想是中国近代立宪思想的起点,对冲破封建枷锁,引进宪法思想与制度做了清道夫。由君民共主到二元君主立宪,次在思想上对君权及其限制进行了思考,并构想出了若干宪法制度,为清末立宪实践提供了思想和基础。但是二元君主立宪仍然保留了君主很大权力,国民仍处于极为被动的境地,因此,当社会对清廷二元君主立宪表现出不满时,就迫切需要唤醒民主召开国会,推行议会制君主立宪。于是,议会制君主立宪思想也就应运而生。清末君主立宪思想变化多端,内涵丰富,但其核心内容却有迹可循,例如保留君主、组织议会、限制君权、保障民权等都思想大同小异,只是论述的方式与视角在不断变更而已。
本书是对中山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中国法律思想史纲》的修订版本。本书将中国的法律思想史分为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和中国近代法律思想两部分。古代部分划分为先秦三代、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及明清之际五个部分,全面准确地反映古代法律思想产生、发展、主流的形成以及演变的基本过程。近代部分分为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法律思想、太平天国的法律思想、洋务派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法律思想、清末修律派的法律思想与“礼、法之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法律思想五个部分,讲述了自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法律思想。
本书自夏商至民国。跨越千年。材料来源广泛,古代案例多选自正史,间或采自类书、诗歌选集和古代判例集,近代案例除却史书、档案外。特意选取了当时报刊的相关报道,以使内容充实,富有真实感,增加可读性。书中许多案例,如缇萦救父、卖女葬母、文字狱、刺马案、杨乃武与小白菜等,经过各种戏曲、小说的反复演义,其中的忠孝节义、爱恨情仇,本是人人耳熟能详,但本书力求独辟蹊径,掀起“戏说”的盖头,还原案件的真实面貌。
《先秦法思想史论》这部文集,包含了自2006年至2010年间写成的共计十二篇论文,其中既有硕士论文,也有平日的习作。出于种种原因,大部分不曾公开发表,而是冷于高阁。如今回头来看这些文章,心情可谓复杂。以往求学时代幼稚的想法、稚嫩的笔法和近乎张狂的心志,一并跃于眼前。不过,在其中也拾得了不少业已被遗忘的思绪和灵感。
坦白说,我原本没有编《在边缘处思考》的想法,如果不是一些热心的学友为纪念母校五十岁生日编了这套丛书,并且不由分说地把我的名字放进作者名单,也不会有这个集子。丛书编委会的要求不容拒绝,因为对任何一位丛书作者来说,这都既是荣誉,也是义务。只是,时间紧迫,要从头开始单为丛书撰写一书没有可能,而按照单一专题把现有文章编为一辑,时机也稍欠成熟。考虑再三,决定把最近几年写成发表的学术论文编为一集。这虽然不是一种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却可以免去重复,而不失向母校师友汇报之意。所收文章大体按照写作时间的先后排列。“我的大学”一篇系前年应西南政法学院七八级同学会征集忆旧文而作,现作为“代序”置于篇首。“在边缘处思考”一文写于1997、1998年之间,这篇文字回顾了作者思想、学术及人生经历,其中也专门谈及
《刑事科学技术发展简史》由张书杰、王震、刘代富编著,本书以我国刑事科学技术各学科发展为主线,记述了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技术手段及其创新,通过实地调研、搜集史料并加以考订、专家访谈、对照比较、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较为详实地反映出了我国刑事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重要事件、研究成果、技术运用情况等内容,总结发展规律,同时对国外刑事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做了借鉴、比较。《刑事科学技术发展简史》主要包括我国刑事科学技术概述,痕迹检验技术、刑事影像技术、文件检验技术、法医学、法化学技术发展简史等内容。书中所使用的资料和数据均引自可公开查询的文献资料,有确切依据。由于研究内容涉及面宽,只能提纲挈领地指出发展的主线,未做深入详细的论证。
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为“法治”源自于西方,中国文化中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法治”,中国文化以人治当先,于是西方文化及其法治模式往往成为判断中国文化与法治先进、合理与否的标准。本书作者认为,这一切,该到了正本清源的时候。本着深刻的文化主体自觉,本书深入讨论了“中国文化与现代法治、中华法系与中国法制文明、中外法文化与法律史比较”等问题。希冀在重新认识和深入研究中国法律文化的同时推动中国法律文化走向世界,与包括西方法律文化在内的其他法律文化展开平等而有效的对话交流。
《高校社科文库:清代流放制度研究(J)》通过征引丰富翔实的档案资料,从制度层面较为全面地阐述了清代的流放类型、流放法规、流放对象以及流放地点的选择等问题,比较清晰地勾勒出清代流放制度的基本框架、基本格局,揭示了清代流放类型的多样性、流放法规的复杂性、流放对象的普遍性以及流放制度的种种弊端及其调试等。同时,书稿又从司法实践的层面,比较深入地考察了流放制度下从人犯的审理、判决、佥发到在配管理、流人出路等相关问题,展现了一幅清代流放过程的真实图景;通过对流放制度与流放实践的互动关系的考察,揭示了清代流放政策的有效性、灵活性及其面临的困境等。
《民国医事纠纷研究(1927—1949)》以史学界关注较少的民国“医事纠纷”为考察对象,分析探讨斯时医事纠纷的特点及成因,并结合近代卫生行政体制的确立及医学职业化进程这一宏观语境,分析国家、社会与医患之间的互动,虽未必圆满回答了上述问题,但所作努力,至少有助于人们从历史的维度展开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