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中国法律现代化中的制度建构与法学问题,探讨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协调。
《企业管理人员刑事法律风险防控研究》运用大数据技术批量收集和处理相关案例,并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基本特点,廓清了企业管理人员的高危犯罪风险,构建出一系列旨在用于日常评估风险源具体形式、发生概率、风控时机及其核心环节的指标体系,为预防和控制企业管理人员犯罪指明了方向。以此为基础,通过比较研究域外企业管理人员犯罪防控体系,总结出其共通的预防原则和经典的控制模式,为下一步我国企业管理人员刑事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全方位搭建提出了建议。
《以审判为中心视角下刑事错案防范机制研究》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采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指出:“以侦查为中心”的刑事诉讼模式导致庭审过程虚化、控辩力量失衡、权力缺乏制约等问题,难以保证司法裁判的正确与公正。应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实现庭审实质化,消除制约司法裁判的各种体制内和体制外因素。在纠正刑事错案的同时,完善错案受害人的司法救济和健全错案责任追究机制,是有效防范刑事错案、形成司法公正倒逼机制的重要途径。
宪法上的基本权利,并非空洞的政治宣言,而是有效力的法规范。建构基于宪法文本的解释方案,厘清基本权利条款的规范结构和规范内涵,使之在技术层面上成为可以适用的规范,是宪法学的基本任务。《基本权利的规范建构(增订版)》是基本权利总论领域的体系性著作,围绕基本权利的功能,基本权利的国家义务,基本权利的保护范围、限制、竞合、冲突等问题进行了教义学建构,并回应了中国法治实践中的众多基本权利问题。
《案件事实推理论》要内容包括事实推理方法的含义、事实推理方法的种类、事实推理方法的性质、事实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事实的结构与所谓事实问题、事实推理中的事实、价值推导的基本问题、价值推导方法论、证据与证据能力的价值结构分析等。
陈百顺、艾其来主编的《新时期法治副校长培训教材》着力突出重点、把握热点、围绕难点、宣讲要点、彰显特点,是普法骨干、普法讲师团成员、法治副校长、村(居)委法治副主任以及村(居)法律顾问、普法志愿者和法律明白人的专用培训用书。
本书的核心内容就在于通过分析已经颁布实施的制度文本来寻找政府柔性执法的制度规约,包括分析这些制度的规范状况、规范内容和规范效力,并考察其立法技术,对各类柔性执法行为的容纳状况,以及违法或不当实施时的责任和救济制度,以期为政府柔性执法的法治化进程提供借鉴。
本书紧扣公权力合法性主题,立足当下中国的公法变迁或转型情境,以敏锐的经验观察、审慎的理性分析、独到的观点阐述,向读者展示了其迈向“开放、反思的形式法治理论”的足迹。。全书共分五篇,内容包括:开放反思的形式法治;行政组织建构的合法;开放能动的司法反思过程;合法性的宪法与人权维度;具体治理的合法性等。
本着取法人际或取法自然的理念,当代德国法学名著译事拟系统全面地翻译当代德国法学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因为德国法不仅为可取之一方法律,而且还与当代中国法制有着特殊的关联。事实上,当代中地与台湾地区的法制是基于清末民初之际的法律改制发展而来。当时采纳了欧洲大陆法系法制模式,而其中又以汲取德国法律,特别是民法、刑法居多。不仅如此,20世纪以来中国法制和法学的发展还颇受德国法制和法学的影响,现今中国法制和法学的不少思路实际都与后者有关联。因而,中国法制建设和法学进步自然更容易从德国法制与法学中获得启发。此外,由于近代德国历史法学派和学说汇纂学派对罗马法和罗马普通法的系统研究与整理,近现代德国法学形成并获得了其本身独有的特色,其丰富成熟的法律理论与教条,恰恰是目前乃至21世纪我国法学与法制
《枫桥经验: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实证研究》是汪世荣教授带领团队跟踪研究“枫桥经验”13年,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多学科团队合作攻关取得的成果。《枫桥经验: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实证研究》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大背景,紧紧扣住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这个大命题,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坚持体系化构建,是“枫桥经验”研究中难得的一本好书。
《北大中文系课(第二版)》集结了德国刑法学家埃里克·希尔根多夫教授最近二十多年研究的重要论文,分成刑法哲学、刑法教义学、互联网和计算机刑法、医事刑法和比较刑法等五编,对于我国刑法学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从目前来看,我国刑法学面临重大的知识转型,即从传统的以苏俄刑法知识为依托的刑法学转向以德日刑法学知识为背景的刑法学,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原汁原味的德国刑法学理论的引进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德国刑法学尤其是刑法教义学,将成为我国刑法学界学习和研究的重点。除此以外,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刑法学界对于刑法的哲学基础(刑法哲学)以及新兴的刑法学前沿(比如互联网计算机刑法、医事刑法等)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因此在这些领域也有必要向德国学习借鉴。《北大中文系课(第二版)》可
《法律科学:作为法律知识和法律渊源的法律学说》由当今世界法学界的人物罗纳德·M.德沃金、劳伦斯·M.弗里德曼等担任顾问;由前后几任国际法律哲学与社会哲学协会主席以及重量级学者分别撰写。此外,还有历史卷和后续系列,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法律科学:作为法律知识和法律渊源的法律学说》为其中之一的《法律科学——作为法律知识和法律渊源的法律学说》分册。
本书选择了以“权利”作为环境伦理的法律观照的切入点,是因为“权利是最强硬的道德货币”,一个主体,只要获得了某种权利,那么就意味着他在法律上获得了一道坚固的屏障,可免遭他人的随意伤害,他的权利便构成了对他人的行为的一道不可逾越的边界。本书主要论述了自然的权利,它意味着承认自然的价值、尊重自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等基本观念的法律化,这些观念已经开始逐渐影响到法学理论和实践的变革。
本书以更好地保护农民切身利益和促进农业快速发展为出发点,立足于总结概括现实中较为成熟的流转模式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即积极建构和完善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制度体系和配套制度,逐步形成规范有序的农村土地流转环境,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本次会议的学术主题,是研讨“中国法律传统与法律精神”。与会学者提交了160余篇论文,39位学者分别作了大会主题发言、小组讨论发言,25位学者分别进行了相应的学术点评,4位学者作了小组讨论情况的大会交流。会议发言精彩,点评深刻,会议气氛热烈而融洽,处处体现理性的思考和智慧的灵光,取得了预期效果。会后,承办单位经过认真编辑、校对,将与会学者在大会上的发言、提交大会的论文,结集出版。按会议进行的两个主题“纪念专题”、“学术讨论专题”分别编排,以展现大会的成果。其中,“纪念专题”方面,大会口头发言,加上学者寄来的文字稿,共10篇次;“学术讨论专题”方面,经与作者联系,并经作者删改,收入文集共90篇学术论文;未联系到作者及作者不愿意加工删改的论文,则未收入文集。
《当代中国的社会规范和社会秩序:身边的法》集中探讨身边的法,主题丰富,包括婚姻规范、丧葬规范、岁时节令规范、人情往来规范、办酒和送礼规范、纠纷解决规范等内容。许多文章讨论乡村社会秩序的现状和变化,有的文章分析单位管理规范和内部秩序,有的文章注意到电视媒体纠纷解决机制等新兴的社会现象及其可能包含的规范,有的则专注于地方规范的功能、社区秩序的价值。
本书从行为能力的一般理论出发,比较与行为能力密切相关的系列概念,廓清行为能力的原初真实面貌,对行为能力本身从其概念存在形式到实质构成以及价值功能进行理论的系统梳理;追溯行为能力的中西源流,穿越理论、历史的迷雾,洞察行为能力产生的价值基础,认识行为能力与中国法制传统的契合之处与分歧所在;最后反思行为能力制度之现在,展望其未来,探讨我国行为能力制度的实然和应然状态。《自然人行为能力制度研究》是一部系统研究自然人行为能力制度的学术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