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鼎重器,百炼乃成。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宪法修正案。这是时代大势所趋、事业发展所需、党心民心所向,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对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宪法保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也是国家制定各种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宪法具有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宪法的修改将为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提供强大的宪法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草案)》即将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监察法将对国家机构作出重要调整和完善,即在原来人大下的"一府两院"(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增加"一委"(监察委员会),同时对监察委员会的组织、职责、权限、程序以及对监察委员会的监督等作出规定。 作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构建国家监察体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安排,是加强反腐败工作的根本举措。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指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是强化党和国家自我监督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共中央提出,要依法建立党统一领导的反腐败工作机构,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系,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监察法草案明确,各级监察
在哈特著的《法律的概念(第3版)(精)》中,作者把语义分析哲学的方法、社会学的方法以及其他研究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检讨以奥斯丁为代表的早期分析法学的法律概念入手,对法律的概念以及相关的其他概念,如规则、权利、义务、主权、法律的效力和实效,进行了全新的或具有初始意义的解析;富有启发地阐述了法律与道德、法律与正义、道德与正义的关系;并比较中肯地分析和评判了自然法学、概念法学(法律形式主义)、法律现实主义等西方近代以来有代表性的法学思潮。总之,这本书对法理学做出了开创性贡献。我们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从本书的理论和方法论中得到多方面的启示。
《中国直销立法中18个核心问题及其解决思路》是我国部系统探讨直销立法问题的专著。该书以全球直销业运作为宏大背景,以中国近14年的直销实践为丰富素材,一方面深入研究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一方面反映直销企业的呼声和心声,在全面分析、对比有关直销问题的不同意见的基础上,总结出18个核心问题并提出了可供参考的解决思路。这18个核心问题包括“直销立法的目标系统问题”、“直销与传销的区别问题”、“内外资企业同等国民待遇问题”、“直销企业准入门槛问题”、“直销产品问题”、“直销中的奖励制度问题”、“单、多层次直销问题”、“直销中的教育培训问题”、“直销中的文化问题”、“直销中的无店铺和有店铺问题”、“直销企业的审批问题”、“直销中的税收问题”、“直销中的消费者权益维护问题”、“直销中的冷静期制度问题
这是一本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操作书,涵盖了劳动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如,员工入职与劳动关系的建立、员工管理与规章制定、员工的离职、集体合同、劳务派遣、劳动争议调解等方面。作者提炼和总结了126个典型案例,为企业在新劳动法律框架内进行实务操作提供了有益参考。有针对性地对许多具体实务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无论是对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有很好的参考意义。此书上市以来,持续并增订改版至第7版,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合同法律领域的经典品种。本次增补新增了“2017-2019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合规化指引”及全新“全国各地人力资源管理法规政策常见参数索引”等内容,力求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详细的指南和对策参考。
本书收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民法典相关司法解释。民法典共七大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及侵权责任编。本书附录《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若干问题的解释》《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时间效力的若干规定》《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及《 关于适用 合同编通则若干问题的解释》等司法解释。
本书是法经济学领域中的一本书,在外影响较大,早期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三版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现第五版与国外出版商协商,仍由我们来出版。本书运用经济学原理成功解释了法律领域中的几个核心的问题,在经济学和法学间搭起了沟通的桥梁。
本论题的一般理论研究的预设前提:(1)假定社会成员都是理性的人,他们都有一种反思性生活智慧,从自己的生活过程中学习如何生活与如何做人,能够从自己的现实利益出发,根据存在的场景环境,选择自己的生活类型,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形成、丰富、修正自己的观念与信仰体系。这种生活智慧是一种主动适应过程。(2)社会成员的行为完全是自由的。也就是说,假定社会能够提供完全健康、合法的环境,其成员能够完全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行为。这是指所有社会成员只会按照自己的原则、信念或价值观念去行为,而不会受利益的引诱而失去做人的原则,也不会因为受权力的威慑而改变自己的选择。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伦理作为特定社会的应有社会关系体系,是道德和法律的基础,这一“应有社会关系体系”必须表现为实有规范——道德与法律,并通过
本书是一部法社会学领域的原创论文集,由著名法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季卫东编著。作者认为法律的本质就是话语实践,并在综合各家学说、结合中国法律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议论的社会学”这一学术研究新范式。本书分为两个部分:*部分是“理论和方法”,阐述了“议论的法社会学”的起源与意义;第二部分是“经验与比较”,分析了一些真实案例,呈现了“议论的法社会学”的应用价值。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将对法治社会的建设贡献智识。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进行立法背景分析,参考本土的家庭伦理道德和家庭习惯习俗,构建符合民族传统习俗的亲权制度。提出“营建亲权法律文化环境”的设想,以适应我国亲子关系的调整需求,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利益和健康成长。
“法治”包含了“良法”和“善治”两个要素。“良法”指向的是“法律意识”,要求学法、知法、懂法、明法,“善治”对应的是“法治思维”,旨在守法、用法、遵法、信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法治的首要问题,已经从“良法”转向了“善治”,从规范层面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转向了实践层面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从以“健全法制”为宗旨的“法的制定”转向了以“法治信仰”为归宿的“法的实施”,从抽象静态的“法律关系”转向了具体动态的“法民关系”。《法治的中国道路》致力于研究的问题在于:什么是中国法治的基本特点和内在逻辑?从“法”治向法“治”转变的历史进程将会面临哪些实践难题和现实制约?在当代中国的法治实践中,奉行科层主义的“专职法治”与贯彻群众路线的“民本法治”这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