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马克斯·韦伯法律社会学与政治社会学原理,展现了影响西方检察官制建构的历史情境与政治条件,分析了两大法系检察官制存在的类型性差异,同时解读了造成这种差异的政治、思想与文化根源。本书认为,西方检察官制的起源与中古后期西欧刑事问题解决方式向“国家化”检控机制的变迁具有内在关联,以作为新生事物的民族“国家”合法地取得对刑事问题的支配权为政治前提。正是在各自不同的政治理性化进程中。西方逐渐形成了以法德为代表的官僚制形态的职业型检察官制和以英美为代表的反官僚化的检察官制。本书适合法律大专院校学生、教师、从事检察制度研究的人员及对西方检察制度感兴趣的人士。
明清易代之际,王朝成文法律的继承与变迁是一个重要而核心的法律历史议题。本书选取明代后一个重要的官方刻本——万历三十九年版《大明律集解附例》,与清初入关后颁布的个版本《大清律集解附例》(顺治三年版),以清律目录内容为纲,将二者逐条逐句进行比较,详细标注、分析彼此之异同,以微观法史之严密视角,深刻揭示清朝初年对于明代法律的继承与变革,通过扎实具体的文献证据,对流传多年的历史偏见有所纠正,并启发相关学界同仁进行更为深入细致之研究。
本书在我国深化司法鉴定体制改革的路径依赖上采用了以财政投资方向的调整来引导体制改革的新思路,在保障国家财政投资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改变投资的方向来解决深化司法鉴定体制遇到的一些障碍,并以此来保障鉴定资源的合理配置、鉴定质量和公信力的提高以及促进司法鉴定活动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在司法鉴定制度改革上的这一独特见解,体现了研究者匠心独具的洞察力。
本书探讨的主体内容是中国行政诉讼制度中的重要制度内容,而以德国行政诉讼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作为主要参照对象。从研究行政诉讼制度中的行政法院的独立性、受案范围、诉讼类型、暂时权利保护制度与判例制度等基本诉讼制度入手,以紧密结合中国实践需求的比较法视角来分析行政诉讼制度。
本书以投资者信息需求为导向,立足于提供有效的信息供给,结合首发披露和定期披露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先进国家或地区的信息披露立法经验,提出相关具体制度完善建议。这种建立在问题意识之上的研究和建议,无论是对既有信息披露理论的认识深化,还是解决实际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和指导作用。
本书为翻译著作,其英文版由大学出版社出版。从内容上讲,作者采取一种全新的视角对刑事司法政策进行了评估,并考察了基于刑事司法政策对司法错误所造成的影响进行政策评估这一设想的前景,对由于司法错误对社会所造成的损害进行分析并构建设了一个减少这些错误的工作框架。
本书探讨了司法鉴定专家辅助人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对近年来有关司法鉴定的讨论做出了回应和解读,尽可能地在专家辅助人制度的架构方面阐述自己的反思。全书共分8章进行了论述。
本书共包括论文26篇,由各部门法学科的专家学者撰写。论文主要是关于一带一路司法保障的内容,具体包括从国际法与法、各部门法等维度为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提供法律机制职称。论文集从不同角度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推进提供法律保障,对我国与周边国家发展经贸关系、推进经济深化具有重要价值和长远意义。
排污权交易是在总量控制之下,使排污者通过市场机制买入或卖出排污权,实现激励性、自发性、主动性污染控制,从而有效治理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排污权交易制度是环境政策发展趋势的体现,也体现了环境法理念的更新和环境治理机制的创新。中国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已经组织和开展了排污权交易的实践,一些地方还制定了排污权交易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理论界也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但是仍缺少对排污权交易的法理分析,没有形成排污权交易法律制度基本理论的系统构建。实践中也缺乏对我国排污权交易的经验教训及时全面的考察,并较少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深入研究中国语境下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特殊性。 《排污权交易法律制度:理论与实践》首次对排污权交易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既有微观的规范分析,
死刑复核程序是生命权的最后一道防线,死刑复核律师是死神之门的“守门员”。本书包含死刑复核程序中的操作指引、死刑一、二审程序中的律师辩护操作指引以及证据之辩等内容,具有系统性、实务指引性和专业性。“死刑辩护是刑事辩护皇冠上的明珠”,本书不仅对死刑辩护、对整个刑事辩护、甚至整个诉讼出庭律师都具有指引价值,同时对被告人及其家属,对关注死刑制度、律师职业与法治的各界同仁也具有借鉴、参考意义。
本书是争取而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刑事政策与刑法制度改革研究”的最终成果。本书系统研究了刑事政策与刑法完善的诸多问题。本书以刑事政策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全面细致地研究了刑事政策与刑法理论、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以及社会参与等重大理论问题,针对目前我国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刑事法律热点、难点问题,诸如民生的刑法保护、死刑政策、反腐败刑事政策、预防弱势群体犯罪的刑事政策、国有资产刑法特别保护、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风险社会的刑事政策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裁量正义》内容简介:就非正义是否在横轴裁量一端更为常见这一问题而言,还应该根据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进行考量:相关研究关注的主要是该横轴的哪一部分呢?该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越向横轴的规则一端发展,可用文献的数量就越多;越向横轴的裁量一端发展,著作和文章就越少。
“判例研读沙龙”是一群学术志趣相投的法学学人自愿形成的一个民间学术交流平台,它以“独立”“自愿”“民间”为原则,不定期地进行学术交流。判例研读沙龙为我国判例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贡献智识,倡导法学研究者关注司法实践,以个案或系列案例研究的方式,揭示法律在应对复杂现实过程中呈现出的实然状态,为法律适用者提供法律解释及其方法的多样选择。判例研读沙龙以判例为媒介,以判例研究为主要形式,在法学研究者与法律适用者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一批学者、法官、检察官参与其中,吸引了大批研究生的关注。
呈献给读者的这本《司法研究与指导(总第2辑2012.2)》,是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组织编著的一部系列作品。我们编著本书,就是想把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司法实务问题及其研究心得总结梳理出来,将其中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予以结集出版,以供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了解、研究和参考。
本书是以心理学理论和研究为基础的,但编辑们也意识到对法官行为的研究是复杂的,因此,理论和实践都将通过来自诸多专业背景的撰稿人的辩论和讨论来实现提高。为了实现他们的目标,Klein和Mitchell聚集起了一个代表法律、政治科学,当然还有心理学的跨学科团体。他们使得本书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议程表,而非对司法决策的既有研究的回顾。撰稿人们被要求鉴别出来自心理学的可能有效地与思考法官如何裁判相结合的理论、概念或发现,并被要求描述新的研究问题以及与之相伴的检验来自这一过程的假设的方法论。
《刑事技术学:法庭科学、犯罪与恐怖主义》内容包括编刑事技术学介绍;犯罪现场勘查;保护犯罪现场;记录现场和证据;系统的证据搜查;物证识别;收集、保留、储存和运送物证;包装证据;向犯罪实验室递交证据;监管链;刑事证据和第四修正案;物证的调查与处置;证据类型;现代犯罪实验室;法庭科学专家的职责;证据的状态;为什么检测物证;物证的特点;犯罪现场的重建;法庭上的物证;专家证词;微量物证;土壤的司法特征;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公制计量;国际单位制与英制单位的相互转换;土壤;土壤的司法特征;显微镜及毛发、纤维和油漆的司法鉴定;放大细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