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研究的“司法官”,主要包括审判官(当时一般称推事)和检察官两类司法人员(因研究关联,也会部分涉及司法行政人员、法政毕业人员等)。时间上限为1906年,因为中国现代新式司法机构和司法官群体始于该年;下限截止到1928年,因为该年民国北京政府终结。需说明的是,在此期间中国存在多个政权,如南京临时政府、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权等,这些政权的司法官个体与群体,在此暂不论及。简言之,本书稿以掌控中央政权的清政府和民国北京政府的司法官个体与群体为研究对象,以此来探讨现代中国法治的艰难历程,呈现法制移植在现代中国展开的复杂状态。围绕这一主题,书稿从现代司法官产生的“旧”路径与“新”通道,清末制度变革与司法官群体组合构成,辛亥鼎革后司法官群体的分流与重组,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法律界的交游网络与内外生态
2016年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三周年,也是进行阶段性总结和提升的重要节点。为此,浦东法院精选了三年以来服务保障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一些经验做法和研究成果,并集结成册。本书的内容既包含浦东法院在司法服务保障自贸试验区建设中的指导意见、改革方案、工作报告,也包含一系列重要学术交流发言、课题研究成果,还包含一些重要媒体上刊发的宣传报道,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浦东法院在自贸试验区司法服务保障中的探索与实践。本书还专门收录了浦东法院在司法服务保障自贸试验区建设中的典型审判案例,涵盖了民商事、刑事、行政等多领域,反映了自贸试验区内新业态、新模式下纠纷的类型和特点,凝结了法官的司法智慧和裁判思路。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观点集成·行政及国家赔偿卷(第二版套装共2册)》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政策精神、最高人民法院答复、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裁判文书及公报案例等为素材和依据,以附录形式选摘部分最高人民法院主流观点、法官著述、信箱,梳理专题,分门别类,并以说明的形式阐述相关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观点的适用要点。这些司法观点覆盖刑事、民事、商事、知识产权、民事诉讼、行政及国家赔偿等各个审判领域,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对一些法律适用问题的司法态度和立场,也反映最高人民法院审判业务庭对一些法律问题的倾向性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特为《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观点集成·行政及国家赔偿卷(第二版套装共2册)》撰写了新序,并向广大审判工作人员和法律行业相关人员推荐《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观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必将推动庭审的实质化以及证据裁判原则、直接言词原则的贯彻,公诉工作面临全面的转型升级。实践中普遍存在本领恐慌,习惯了在庭审中照本宣科的公诉人如何在本领和能力上实现转型升级?这正是本书的关切。 法庭辩论已然由单一的定罪之辩或量刑之辩向证据之辩、事实之辩、程序之辩等多元化方向发展,庭审的抗辩性增强,变数更多。这就需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认真研究庭审中的各种问题,提高应对能力。这正是本书写作的缘起。 立足公诉实务,关注理论前沿,贴近办案一线,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以真实案例贯穿始终,阐述出庭公诉之道。这正是本书写作的宗旨。
对于人民法院的案例,目前通行的研究,无论是实务取向的案例汇编,还是理论层面的法律关系分析法、请求权基础体系法,均对应的是个案研究。本书则放眼人民法院30余年来的民事审判案例,开创性地以大数据的方法,在归纳裁判要旨的基础上,洞察和把握更为深刻的裁判思维。 本书根据新实施的《民法典》以及司法解释修订,并将人民院相关案例更新到2020年。本书作者长期思索和反复推敲,将主体、行为、权利和责任四元结构确认为对案例分析的方法论表达,即针对具体的案件,分析的思维方式是:界定民事主体,判断法律行为,保障民事权利,划分民事责任。“授人以渔而不只是授人以鱼”,是本书长期以来的思考内容和这次改版的追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