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信息网络犯罪的前沿趋势,力求解决信息网络犯罪办案的现实难题。本书作者团队立足办案实务,回溯网络犯罪罪名的设立背景、解读刑法条文的设置内涵、剖判各类犯罪行为的刑法定性、回应适用疑难的解决路径。 全书一方面分析了十余个常见的信息网络犯罪罪名,对每个罪名进行深入解读;另一方面解读了网络犯罪案件管辖、网络犯罪案件的取证、网络犯罪案件电子证据等办案实务问题。
法院大法官安东宁·斯卡利亚曾评论说,活的宪法理论实际上使“宪法变得毫无用处”。他开玩笑说自己想要一部“死的宪法”,主张必须根据制宪者最初的理解解释宪法。在《活的宪法》中,宪法学者戴维·斯特劳斯坚定地反对斯卡利亚、克拉伦斯·托马斯、罗伯特·伯克以及其他“原意论者”,用清晰、通俗的语言解释宪法如何合理地演进,而同时又不会陷入反对者所刻画的灵活性。斯特劳斯进一步指出,活的宪法不是一种遥不可及的自由主义理论,而是美国法学的主流传统,即普通法的宪法进路,植根于书面的宪法,但也以先例为基础。每一代人都贡献了指引和限制司法裁判的先例,然而又容许满足现今的需要,而不是迫使遵循早已作古的国父们的命令。斯特劳斯探讨了司法判决如何调整宪法的文本(以及相悖的原初意图)从而带来了美国若干最显著的成就:
《示范性民事裁判文书评析/示范性裁判文书评析丛书》由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庭长程新文任主编,骨干法官负责组稿、选稿。《示范性民事裁判文书评析/示范性裁判文书评析丛书》选取裁判文书30篇,涵盖一审程序、二审程序、再审程序三个种类,每一篇均采取“裁判文书制作心得专家评析”的体例,所选取的裁判文书均为具有示范作用的裁判文书,其本身就具有可读性、示范性,加之每篇裁判文书后均有展示文书制作者制作思路、制作技巧及经验的“制作心得”以及来自司法一线及长期从事应用法学研究的专家所作的“专家评析”,因而使该丛书兼具专业性、知识性和实用性,既是应用法学研究的成果,又是司法活动的实践经验总结。《示范性民事裁判文书评析/示范性裁判文书评析丛书》编委会江必新主任强调:“这套丛书着力解决裁判文书的说理论证、语言
本书一方面将全国文物行政执法现状进行了概括性的分析与阐述,对国家文物局2005至2007年度行政执法专项督察工作做了简要介绍;另一方面将届文物行政执法案卷评比工作中各地选送的文物行政执法案卷进行整理、编辑和甄选,对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卷进行分析评价,制作了
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是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一项重大决策,一年多来,巡回法庭包括庭长、副庭长在内的12位主审法官按照全新的审判权运行机制,审结850余件案件。这些案件中,不乏事实关系复杂、所涉法律问题点众多、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案件。有鉴于此,巡回法庭组织12位主审法官各自从自己一年里审结的70余件案件中挑选出一件,真实回放裁判时的思维历程和心证历程,并视需要展现、分析与裁判相关的延伸问题,同时邀请相关领域的法学家予以深度点评,几经切磋琢磨,终成本书。
时光荏苒,经过30年的耕耘和努力,中国海事审判已经成为亚太海事司法中心,不但形成了完善的审判体系,而且成为我国民商事审判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好地展示中国海事审判取得的成就,高人民法院民四庭组织各海事法院以及上诉审法院从30年来审结的典型案件中选编了50个海事海商精品案例,作为海事法院成立30周年的礼物,奉献给为我国海事司法建设作出贡献的人们!《中国海事审判精品案例》凝结着全国海事法官的心血和智慧,其对今后的海事审判工作、海事审判研究、海商法理论研究和航运实务研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案例指导机制的构建,是当代中国司法改革和法治发展的重要成果,对司法实践和法学研究,均颇具意义和影响。本书在深入分析案例指导的历史渊源、价值内涵、法律属性、理论依据和运作机理的基础上,从指导性案例的生成机制、传输机制与运行保障机制三方面,提出了案例指导制度建设的具体方案及其未来发展的方向与路径,并结合实例,详细解析了指导性案例编写及实际运用的方法与技术等,以期为司法实务操作提供参考与指引。
本书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当代纪实作品。作者格里·康伦以亲历者与受害人的身份,讲述了英国历严重的司法丑闻——“吉尔福德四人案”——的来龙去脉,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在亲情支撑下与司法不公顽强抗争的动人画卷。1974年12月,格里·康伦被捕入狱;不久之后为儿子冤情积极奔走的朱塞比·康伦亦遭逮捕;1975年10月,格里·康伦被定罪; 1976年3月,朱塞比·康伦被定罪;1980年1月,朱塞比·康伦去世,在儿子耳畔遗言:“以我之死为你正名。你再为我正名。”1989年10月,格里·康伦洗涮冤情; 1991年,朱塞比·康伦的罪名被推翻;2005年2月,时任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正式向包括康伦一家在内的受害者家庭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