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目前为止全世界唯一一本对世界各国宪法的比较结果进行计算机数据处理的专著,涉及一百五十多个国家的成文宪法。1987年华夏版影响深远,为比较宪法研究方面的重要“工具书”。本书是一本关于宪法的书,它从经验和理论两个角度研究了所讨论的主题。第一编包括经济性的资料。这些资料的收集是为了确定在何种程度上宪法体现了共同特点。所有这些宪法都要在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上加以分析,而这些问题只涉及宪法文本,而不涉及宪法性法律的适用或实际的效力。然后将搜集的资料用于研究若干问题,以及宪法作为建设国家的工具。第二编包括一些理论性的见解。作者并不关注于发展一种宪法综合理论,而是为了更好地阐明宪法理论的某些特定方面。作者的结论至少部分地依据在第一编的研究中所得出的结果。本书附录包括一个挑选出来的参考书目。
本书从治道和治权切入,将之作为宪法国家权力配置与中国政治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以此作为分析中国宪法同一性的框架,具有原创性。由于本书分析格局不同于以往比较宪法的东西方视角,也不同于一般以清末立宪划分宪法思想的角度,实际上对宪法内涵和外延的理论提出了新的认识。在实践上也就对重新评价中国的宪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内容,并对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宪法提出了新的思路。
“宪法权利”不等于“权利”,“权利”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包括法律上的权利也包括道德上的权利,等等,宪法权利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宪法权利”与“人权”、“公民权”也不应混淆,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宪法权利解读》章第二节“宪法中的人权与公民权”中有的阐述;“宪法权利”与“法律权利”既有联系也有差异,二者之间的区别在《宪法权利解读》第二章“宪法权利与法律权利”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证。与“宪法权利”的内涵最接近的应是“基本权利”,如在我国宪法文本中,就使用了“基本权利”这一概念(我国宪法第二章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可以说在我国宪法文本上,“宪法权利”就是“基本权利”。
本书从治道和治权切入,将之作为宪法国家权力配置与中国政治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以此作为分析中国宪法同一性的框架,具有原创性。由于本书分析格局不同于以往比较宪法的东西方视角,也不同于一般以清末立宪划分宪法思想的角度,实际上对宪法内涵和外延的理论提出了新的认识。在实践上也就对重新评价中国的宪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内容,并对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宪法提出了新的思路。
本书是中国法学会2004年“1954年宪法研究”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根据中国法学会年会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的精神,2004年3月,宪法学研究会申报了关于1954年宪法的课题;2004年5月,立项后研究会按照课题的要求确定了研究计划与基本框架;2004年9月和2004年10月,先后两次召开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宪法学者们就1954年宪法的历史特点、基本内容及其实践等重要问题作了探讨。在宪法学研究会的统一协调与组织下,研究会理事公开发表了20多篇研究1954年宪法的学术论文。本论文集收录的范围是:两次学术讨论会上提交的涉及1954年宪法的论文;部分在刊物上发表的有关1954年宪法的论文;部分约稿的论文。本书由张庆福、韩大元统稿,中国人民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江登琴协助主编,做了大量的资料整理和文字校对等工作。
《中国宪例研究》是以宪法视角审视生活中宪法问题的事例研究丛书。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宪例,需要学术界给予关注、研究以解释。通过对这些个案的分析和解释,过去被人们认为枯燥、抽象的宪法开始走进公民的日常生活,激活了沉寂的宪法学,力求促进宪法原理与中国现实之间的互动,传播宪治理念,推动宪法社会化进程,以实现共和国土地上的每个人感受宪法阳光的学术理想。
本书讨论宪法实施的文章从历史与理论上反思并反对宪法司法化,并提出宪法实施过程中突出人民代表机关至上原则,为完善我国宪法制度提供了良好的理论资源。在我国宪法学界,围绕宪法实施的论争,自一开始就绝不单纯地是宪法实施的问题,而是真实的国体和政体问题,也即主权问题,尽管论争者未必明确意识到这一点。本书的主体部分,由关于宪法概念和宪法实施的五篇长文构成。在参与这些论争的过程中,本书尝试性地提出了“人民的宪法”这一概念,以区别于“法官的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