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家的讲演,强调秩序与和谐、自由与权利、公平与正义,其理念之创新,精神之,或使民主更趋进步,或促社会更尊民权,其意义在于国家更显强盛,人民更为幸福。 本社推出此“法学家讲演录”,殷殷之情,端在于增进建设社会秩序之共识,端在于为和谐发展增利器,为建制助其力。当此,我们也向勇敢且智慧的法学家致敬,向年轻的法律人致敬,向关心民主法治的公民致敬。这一群作者和读者,是此社会中的理性发光体。
本书的主题是宪法与公民,主要是以美国宪法和中国宪法为基础讨论宪法的角色和地位。它究竟是作为抽象的政治原则或政治宣言还是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司法诉讼来具体履行的行为准则存在。同时还讨论了美国宪法发展与社会科学讨论演变的交织。本文集从理念与实践两个角度,从宪法法案本身与宪法在具体案例中的判决(山东滕州齐玉苓案的判决)两个层次对宪法进行了透视。评论中收的几篇文章是对几个经典文本,比如《会饮篇》、《曼陀罗花》等几个经典文本的评注与解读。从古典那里挖掘生、死、共同体、公民等主题的主要内涵。对我们思考中西方宪法本身复杂的演变和宪法实践大有裨益。
在本书中,学者阿克曼教授对美国的宪法历史进行了全面透彻的分析。他指出了改革和加强美国传统民主中独具特色的“二元主义”特征的关键根源。作者用简洁明了的文字,阐述了民众运动对宪法变革的重大影响,揭示了宪政运动中的这些实践与竞选执政者的通常措施有何不同。本书的写作时间长达10年,作为三卷本的卷,本书引人瞩目。它将里根革命置于宪法的视野中进行考察,重新阐释了普通公民对未来的责任。如何发现人民的意图,是从宪法缔造者的原始意图中去寻找吗?本书抛开了这种荒唐无用的作法。它确认了民众采取行动所需要的不同寻常的时机不仅仅局限于18世纪的某一时刻。它弱化了政治家的雄心抱负所能产生的影响,而强调了在宪政运动需要民众支持时政台领导的重要性。它对政府的概念作了一个客观公正的界定。政府是属于人民的,是由人民
本书收集了截至2019年年底国家发布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十一个篇章。第一部分是综合篇, 包含了食品安全法以及相关食品安全工作的几部重要的法律和法规、综合性文件、批复和复函, 与新食品原料管理、信息管理、应急管理、司法解释、追溯体系相关的文件。第二部分由三个篇章组成, 分别是食用农产品监管、食品生产监管、食品经营监管, 以食品安全原料、生产和经营三个环节为主线, 将食品生产经营环节中可能用到的规章和文件进行了汇总。第三部分由保健食品监管、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监管、婴幼儿配方食品监管三个篇章组成, 对三个比较特殊的食品种类的相关规章和文件进行了汇总。第四部分包括食品进出口监管、食品相关产品监管、食品安全抽检工作、标签标识监管四个篇章, 对于其他可能遇到食品安全问题的
《中国宪例研究》是以宪法视角审视生活中宪法问题的事例研究丛书。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宪例,需要学术界给予关注、研究以解释。通过对这些个案的分析和解释,过去被人们认为枯燥、抽象的宪法开始走进公民的日常生活,激活了沉寂的宪法学,力求促进宪法原理与中国现实之间的互动,传播宪治理念,推动宪法社会化进程,以实现共和国土地上的每个人感受宪法阳光的学术理想。
《道统与宪法秩序》系“治道文丛”系列书之一,本书稿围绕着道统、儒家和宪法秩序三个关键点展开,重点在“第二次立宪”现象之义理分析,政治思考凡是与宪法重归中国之道,而底线稳定的宪法秩序,这对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听说,有位律师用一句话来总结自己在大学里所受的法学教育:“我学的那点东西早已经还给老师了。”无论我们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想从事法律教育的人可能都会有点儿坐不住的感觉,这倒不是说法律教师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强烈职业荣誉感的共同体,而是说恐怕每个教师都会害怕自己的学生某一天对自己说出这样的话来。时代在变化,知识也在更新,法律在修改,可我们传授给学生的是什么呢?我们传授什么样的东西,才不至于让学生在多年之后有“全都还给老师了”的感觉呢?看来,在给学生讲授那些可变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条文的同时,我们还必须传授给学生一些不易改变的法理。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法理”绝不是我们在法理学教科书里学的那些东西,而是渗透于法律、支撑法律的“道理”。这样的法理往往不是在“法理学”课堂上学到的,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