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刑事法译丛之一,是一部关于犯罪形成研究的理论专著,内容涉及逐级年龄非正式社会控制理论,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揭秘理论及其后续研究,数据的重新整理、增补和确认,学校、伙伴和兄弟姐妹的角色,行为的连贯性等,适合法律研究人员参考学习。 犯罪是一项紧迫的社会问题,亟待更多的关注。作者两在过去都曾写过相关的著作,包括犯罪的毁灭性影响在社会中引起的恐惧感,尤其是涉及到社会稳定性的和生活质量方面的内容(Samp-son,1987,1988;Garofalo和Laub,1978;Laub,1983a)。鉴于此种顾虑,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一种经验上的及理论上的框架,用以开辟刑事政策的新思路。关于犯罪的公开讨论通常由电视秀、电台节目、论坛等来主导。作者认为这些对于讨论犯罪成因和解决犯罪问题是不合适的。企图将对犯罪问题的学习减至仅十秒钟的说教,这
“中国涉案财物制度改革蓝皮书”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编写,旨在持续记录和描述中国涉案财物制度从传统向现代改革转型的发展状况,分析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推动涉案财物管理和处置工作的现代化进程。该蓝皮书2023~2024年卷为《中国刑事涉案财物制度改革发展报告No.3(2023~2024)》,分为总报告和分报告两部分,描述了中国刑事涉案财物制度改革现状,梳理和分析了刑事涉案财物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我国刑事涉案财物制度改革的完善建议。
过失犯罪的主观要件是犯罪过失,犯罪过失有其心理结构。心理结构,就形式而言有认识与意志,从内容来说有事实与规范。在现实中,认识、意志、事实、规范是有机整合在一起的,理论上的探究又不得不以的模式对其分而述之。犯罪故意因其主观罪过的表露较为明显,因而需要充分展示其心理形式的框架。因此,以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为主线,揭示犯罪故意在这两个方面的事实与规范特征,就成为犯罪故意剖析的较为合理的理论切人点。与犯罪故意不同,犯罪过失主观罪过的表露不够明显,从而需要充分揭示其心理内容的本质,这也凸显了犯罪过失中规范因素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