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现场勘查指导手册》由美籍华人、世界项级法科学专家李昌钰博士主编,华中科技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陈新山博士翻译。《犯罪现场勘查指导手册》既有理论概括,又有先进技术和实用方法,是其50年工作的总结和现代技术精华之体现,深受读者欢迎。《犯罪现场勘查指导手册》分三章、十六节、约十万字,配有插图64幅。
《敲诈勒索罪司法认定疑难问题研究》以敲诈勒索罪作为选题,不在于构建新的刑法理论,也不在于创造新的研究方法,而是对敲诈勒索罪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一些常见、疑难的问题展开探讨,针对新近出现的新型、变异型的敲诈勒索行为的定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构筑合理的认定标准。因此,《敲诈勒索罪司法认定疑难问题研究》意在实现对敲诈勒索罪的精细化研究,在明析敲诈勒索罪基本构成要件要素的前提下。指导司法实践定罪量刑,并在此基础指出刑事立法的不足,进而提出立法完善建议。
本书阐述了法医病理学医疗损害责任纠纷鉴定的相关问题,如医疗损害责任纠纷的概念、法医病理学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的特点、法医病理学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的鉴定程序等。并详细介绍了法医病理学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的处理方法和医疗损害责任纠纷鉴定的原则、法医病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鉴定的常见问题(按照普外科、胸心外科等门类的法医病理学医疗损害及鉴定分类介绍)。
最初的犯罪论体系作为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产物,其后的演变遵循了从存在论走向规范论的路径,体现了人文主义反思在刑法学发展上的必然。至技术风险社会全面到来,所谓基于“安全刑法”、“仇敌刑法”理念下的论体系所谓“功能性”的学术面纱,是论者对人被进一步工具化的危险的漠视。在此种解读下,作者表明其“谨慎下宽容”的基本态度和反对“人的工具化”的并和论立场。从全书的结构来看,作者既从认识论是次把握犯罪论体系的演变线索,也关注各成立要件理论的成长,以期在宏观上及微观上获得学术立场的统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再加上一体性的信息化网络构建与高度快速化的资源要素流动,传统世界在人类面前已然呈现出一个全新的样态,旧的社会现象业已在这种新状态下改变了原有面貌,蕴含并萌生了许多新特质与新内容,其中也包括臭名昭著的专门针对人类自身的罪行拐卖人口犯罪。文稿从内涵和外延上,与传统的拐卖人口犯罪相比,介绍新型的拐卖人口犯罪的质和量的嬗变,转变拐卖人口犯罪的研究观念,并将其放在现代论思维、道德伦理思维、互联网思维的框架下去反思与探究,提出应对的对策和策略。
本书按照“刑法总论”、“刑法各论”、“刑事政策与刑事诉讼法”、“法律与文学”四篇顺序撰写,先交代刑法体系的流变,再谈背景知识。总论部分介绍刑法的独特性、社会功能、体系流变、信赖原则、不作为、中止犯、误想防卫等问题。各论部分介绍肇事逃逸、妨害性自主罪、滥用、教师惩戒行为的刑法问题,欺诈、盗窃等具体罪行的实践演变和理论成果。“刑事政策与刑事诉讼法”部分,结合台湾地区“刑法”的适用与程序法的关系,对于经济犯罪、“少年事件处理法”、被告防御权、特殊办案方式、卧底警探的程序法.证人保护法、刑事政策及相关学科等问题进行探讨,其研究领域不仅为刑事司法的重大问题,而且关系具体法律应用和立法的灰色地带,彰显作者在规制恶的领域潜心研究以求善境的决心和勇气。“法律与文学”部分的三篇文章则是作者对
约翰·布雷思韦特的这本《犯罪羞耻与重整》为恢复性司法领域的经典之作,作者从犯罪学、社会学的视角。在反思总结犯罪学传统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重整羞耻理论,即将羞耻区分为烙印化的羞耻与重整性的羞耻:前者给犯罪人贴上越轨者的标签。使其被正常的社会生活所抛弃而逐渐认同越轨者的身份,从而将犯罪人推向犯罪亚文化而继续实施犯罪;后者在施以羞耻的同时保持尊重与关爱。并通过宽恕的言行或消除越轨身份的仪式将犯罪人重新整合到守法公民或体面公民的社群中去,从而使其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而不再继续犯罪。因而,重整性的羞耻对于犯罪有着很大的控制作用,应当通过提倡重整性的羞耻、反对烙印化的羞耻来降低犯罪率。之后,作者又对重整性羞耻理论进行了多方面的检验,并运用该理论对白领犯罪等问题进行了解释。本书兼具理论
本书在写作风格上是独具特色的:它不像一般论著的写法,从概念到概念,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而是以鲜活的语言,娓娓道来。悲情的抒发,机智的点评,不仅使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品味,而且引人入胜,去除了学术著作所天生具有的枯燥。本书所展示的学术立场、学术胆识,都有其过人的独到之处。本书从实质刑法观的基本问题出发,通过对实质刑法观的基本主张、主要观点等的论述,得出实质刑法观的实质是社会危害性刑法,并通过对社会危害性理论的论述对实质刑法观提出了批评。
本书基于新的背景下,对DNA检验和DNA证据的法庭应用进行了新的阐述和剖析,试图从DNA遗传标记的作用和限制、DNA鉴定档案记录、生物检材的证据链、结果解释与分析、DNA实验室标准化的要求、DNA实验室认证认可、DNA证据的质证、审查和认证等技术和司法的全景视角,审视DNA证据形成的客观科学性,梳理DNA科学证据制度发展的脉络,归纳DNA证据科学研究的成果,总结审查DNA证据的理论成果和司法的实践经验;同时,也为我国DNA检验和法律实务界进一步开展证据科学研究、创新我国证据制度,做一些基础性、资料性和评价性的工作。
《中国法医学史》对我国不同朝代(时期)的法医学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不同时期的检验制度、检验案例、法医成就以及重要事件进行了全面阐述。详细介绍了对法医学发展有贡献的182位历史人物。本书采用史志结合的写作方法,可读性强。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疑难病例荟萃》一书共分为6章,主要包括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进展、前向导丝技术开通CTO与病例分析、逆向导丝技术开通CTO与病例分析、CTO的影像学支持与病例分析、治疗CTO失败的原因与病例分析、CTO并发症预防及病例分析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