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原理(第11版)》共分两部分,内容包括:犯罪学与刑法、刑法社会学、犯罪和少年犯罪的量度、观点和方法、犯罪行为的一种社会学理论、身体与心理条件、家庭模式与过程、制度模式等。
《犯罪现场勘查指导手册》由美籍华人、世界项级法科学专家李昌钰博士主编,华中科技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陈新山博士翻译。《犯罪现场勘查指导手册》既有理论概括,又有先进技术和实用方法,是其50年工作的总结和现代技术精华之体现,深受读者欢迎。《犯罪现场勘查指导手册》分三章、十六节、约十万字,配有插图64幅。
修订后的第二版具有下列突出特色: ,内容更加翔实。在修订过程中,利用大量新获得的资料充实书稿内容,使有关章节的论述更加详实。同时,增加了一章新的内容——外国犯罪学与刑事司法编年史,其中兼顾了应用犯罪学及刑事司法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增加对这方面的了解,在程度上解决了本书版主要论述理论犯罪学内容的问题。 第二,结构更加紧凑。删除了版中的三章,使本书的逻辑结构更加紧凑、风格更加一致、内容更趋合理。 第三,引注更加规范。根据所引文献的语种注明出处:汉语文献的脚注用汉语,英语文献的脚注用英语,使引注更加规范,也更有利于读者查核原文。 第四,质量得到改善。在修订过程中,纠正了版中存在的大量书写、排版等方面的错误;订正了很多史料;补充了很多信息;对很多论述进行了修正和完善。
作者何家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证据学、侦查学方向)、证据学研究所所长,热衷于法学普及工作。在《犯罪的密码:科学探案纪实》中,他从《血痕弹道指纹探奇》和《犯罪鉴识大师李昌钰》这两《犯罪的密码:科学探案纪实》中精选了麦克唐奈和李昌钰亲自办理的一些精彩案例,并且对原来的文字进行了一些修改。
从文化的视角研究犯罪论体系,是本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次大胆探索和尝试。其基本判断在于,犯罪论体系本身具有文化属性,这种文化属性集中体现在犯罪论体系自身的理论实质和运用过程中,因而它在文化属性上表现为一种认知体系,它与人类的其他文化创造一样,是人类认识犯罪这一客观社会现象的理论工具。当代世界所存在的几大犯罪论体系,之所以在基本结构上存在着差异,其原因在于各自具有不同的文化根基。
修订后的第二版具有下列突出特色: 第一,内容更加翔实。在修订过程中,利用大量新获得的资料充实书稿内容,使有关章节的论述更加详实。同时,增加了一章新的内容——外国犯罪学与刑事司法编年史,其中兼顾了应用犯罪学及刑事司法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增加对这方面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本书第一版主要论述理论犯罪学内容的问题。 第二,结构更加紧凑。删除了第一版中的三章,使本书的逻辑结构更加紧凑、风格更加一致、内容更趋合理。 第三,引注更加规范。根据所引文献的语种注明出处:汉语文献的脚注用汉语,英语文献的脚注用英语,使引注更加规范,也更有利于读者查核原文。 第四,质量得到改善。在修订过程中,纠正了第一版中存在的大量书写、排版等方面的错误;订正了很多史料;补充了很多信息;对很多论述进
《中国与俄罗斯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中文版)》是10位中国和俄罗斯刑法学者合作研究的科研成果。这在中俄两国刑法理论发展史上是第一次,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标志着中俄双方刑法理论的合作与交流已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犯罪构成理论是中俄两国刑法理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整个刑法理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书从俄罗斯刑法中的犯罪构成理论、中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理论、中俄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本书通过对犯罪行为学的独立性、犯罪行为学体系结构及犯罪行为学基本内容展开的研究,旨在构建一个犯罪行为理论的独立的、完整的体系,在刑事法领域建立一门与犯罪学、刑法学等学科交叉的新学科,与犯罪心理学呼应。
义务犯和支配犯不同,成立正犯不需要如同支配犯那样支配行为事件的因果流程。尽管不乏来自存在论、规范论和机能论等多维视角的反对意见,义务犯的独立地位和独特影响仍然可以并且应当得到维持。因为义务犯中的义务是“与他人建设一个共同的世界”意义上的积极义务,而不是“不得伤害他人”的消极义务;对其归属原理、可罚性基础以及正犯准则而言,重要的总是义务是否被违反,而不是义务如何被违反。传统刑法学理中的正犯、参与、不作为、身份犯等一系列理论于是均有重新理解之必要。
《犯罪学原理(第11版)》共分两部分,内容包括:犯罪学与刑法、刑法社会学、犯罪和少年犯罪的量度、观点和方法、犯罪行为的一种社会学理论、身体与心理条件、家庭模式与过程、制度模式等。
《无被害人犯罪研究》在探讨了无被害人犯罪概念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无被害人犯罪的哲学、刑法学和现实基础,之后讨论了我国刑法规定的无被害人犯罪的范畴并就其中关犯罪非犯罪化的理由和前景进行了论述,由此说明无被害人犯罪客观存在的现象,以期引起刑法学界和实务界的关注和重视。
中国传统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虽具有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但至今已丧失现实合理性和比较合理性。这一理论在前提、要素、结构及功能等方面存在缺陷,这些缺陷均非平面体系内的调整所能弥补。学界诸多有识之士为完善中国的犯罪构成理论所作的努力相对传统体系虽有重大进步,但又都多少留有遗憾。通过比较英美的体系和梳理德日的体系,《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与路径选择》认为德日的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的三阶层体系虽不完美,却应是中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变革方向。此外,全书对四要件理论的主张者对该体系的诸多辩解、对针对三阶层体系的诸种质疑也作了一一回应,并最终确定了《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与路径选择》重构论主张的理念支撑、自我警示及价值依托。
《犯罪行为研究方法(第7版)》的写作方式就是用有关犯罪与刑事司法的具体研究实例来说明研究方法,非常重视此领域经典的与当代的研究文献的回顾与列举。当学过心理学或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读者看到这《犯罪行为研究方法(第7版)》时,会觉得有关实验、问卷调查、访谈、观察、个案研究、二次分析等方法都已学过,没必要再看下去。而这本教材的特色恰恰也能满足这些读者的需要,因《犯罪行为研究方法(第7版)》已是第七次修订,作者收录了犯罪行为研究方法的新进展及新近研究文献。本教材另外一个特色是其内容以学生或相关研究人员从事研究的一般步骤、过程为顺序来组织,易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