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的政治学分析》一书付梓之后大受欢迎、广受赞誉。现在罗伯特·赖纳著但彦铮译的《警察的政治学分析(原书第4版)/社会治理丛书》的第四版已经完成修订,并根据很近法律、政策和警务组织方面的变化进行了更新。在这本书中,作者罗伯特·赖纳旁征博引,从好莱坞传奇明星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领衔主演的《肮脏的哈里》讲到《火星生活》,深入探讨了多个关于警务工作的争论激烈、味十足的论点,其中包括了多项使公众对警方的看法为之一变的争议,并分析了警务改革主张。本书还论述了人们对警察及其警务部门的看法,大众媒体对警察在公众心中形象的影响,以及根据对本书中有关警察工作实践与改革建议的研究,可以期待今后出现的变化。
为了总结经验,吸收和消化世界先进技术,促进发酵有机酸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中国发酵工业协会组织了国内在发酵有机酸生产、科研、教学领域中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经验的部分专家、学者,把我国现有主要的发酵有机酸资料汇编成本手册。本书编写以实、新、全为宗旨,在理论阐述方面力求简炼,尽可能以条例化和图表化来表达涵义。全书详细介绍了柠檬酸、乳酸、醋酸及其他有机酸的发展史、理论性质、生产方法、发酵机理等。
为了解决中国当前犯罪率居高不下、司法资源严重紧缺、司法腐败比较严重等现实司法问题,有必要借鉴及推广恢复性司法经验。另外,从恢复性司法制度内部的利弊比较、恢复性司法与传统刑事司法不同制度之间的相对比较,也可得出恢复性司法经验在中国应予借鉴及推广的必要性,并且这一结论能够接受法的价值要素的审视和检验。 在认定恢复性司法经验应予借鉴及推广的前提下,通过文化底蕴、政治体制、刑事政策、立法基础以及司法基础的考察,又可以肯定恢复性司法经验具有借鉴及推广的现实可行性。
犯罪是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共通问题,由于犯罪要受到法律惩罚,故犯罪人大多隐藏犯罪的预谋,隐秘地实施犯罪。警察的职责之一就是揭露犯罪真相,抓捕犯罪嫌疑人。这之中研究并了解犯罪心理最为关键。如何观察刑案现场的有形迹证,重建犯案经过,进而「剖析」犯罪人的心理迹象,再根据对犯罪心理的以往研究,最终「描绘」出犯罪嫌疑人的外部特征,为侦查人员缩小排查范围提供参考,将其称为「嫌疑人心理画像」,廖有禄博士将其称作「犯罪剖绘」。 所有的研究都源自实务。在长期的刑事侦查中,警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犯罪类型和作案手法、极尽科学手段的同时也发现,对犯罪心理现象的研究和了解非常重要。从最初的经验或直觉分析开始,到进行个案调查访谈研究,再到近年来的犯罪心理分析各种方法的出现,这一领域的研究也趋于系统化。本
本书作者从事死刑公诉十余年,和数十名死刑犯有过近距离接触。作者以亲自公诉的十个死刑犯的详细描述为依托,夹叙夹议,反映了作者对我国死刑问题的研精覃思。 本书以十个死刑犯的最后遗言为视点,透过死刑犯的内心世界看死刑,以独特的视角试图破解我国死刑的密码,引导我国民众死刑观念的潜移默化,从而加快推进我国废除死刑的历史进程。
本书以审判中应当如何具体运用和解释刑法为主轴,结合丰富具体的审判案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深奥的刑法适用解释方法和理论,使刑法解释适用与审判实践紧密结合。在刑法解释方法上,对各种解释方法的规则进行了概括,丰富了刑法解释方法的内容;提出只有可预测性才能作为刑法解释的原则;在证据的采信上,对各种证据的特点和可信性进行了提炼,观点新颖且务实;对于刑事推定进行比较系统的阐述,把刑事推定的架构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并对刑事推定的反驳标准、交通肇事责任推定、毒品犯罪推定等难点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讨论;对于刑法解释理念进行比较详细的阐述,对各种理念在刑事审判中应该如何运用,结合实际进行了透彻且有新意剖析。
《毒品犯罪案件证据认定的理论与实务》系编著者林金文在长期研究和实践基础上,对毒品犯罪案件的证据认定所故的体系性论述,其特色在于深度结合司法实务,兼具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毒品犯罪案件证据认定的理论与实务》立足于当前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大背景,以毒品犯罪案件的证据认定为中心,归纳分析了当前毒品案件证据认定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阐述了特殊侦查手段对审判实务认定证据的影响,对全国司法机关的毒品犯罪案件证据认定具在重要参考价值。
《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修订版)》从犯罪防控的角度解析犯罪人与犯罪心理现象。 《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修订版)》共有13章。围绕着“犯罪心理研究与犯罪防控”的主题大致论述了以下内容:如何以人为对象开展犯罪防控研究;犯罪人的基本类型;犯罪心理的不同表现;相关的防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