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监督规范集成一本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部分序言概述;第二部分是对28大类436各监督事项设置的解读说明,以及有关重点问题的阐释;第三部分是28大类446个监督事项法律依据的逐项分类汇总,以清晰的图表形式加以展现,以便实际工作中查询使用。本书供全国各地办案参考使用。
《被害人过错与罪刑关系研究》的结构安排与主要内容 本书除引言之外,正文共分五个章节。从被害人过错研究兴起的时代背景引入,通过界定实体刑法视域下被害人过错的内涵、成立要件及行为类型,分析被害人过错之所以应当影响犯罪人刑事责任的理论依据,最后具体展开被害人过错与犯罪构成以及量刑的关系研究,以明确被害人过错在犯罪构成和量刑体系中的应然地位与功能。 章“被害人过错研究的兴起与刑法研究范式的转换”,通过分析被害人过错研究兴起的时代背景,得出被害人过错研究的兴起不仅仅是被害人权利运动直接推动的结果,同时代被害人学理论的发展以及哲学领域的主体际理论的兴起均对被害人过错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刑法学者对被害人过错问题的关注,另一方面亦推动了刑法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即从“犯罪人-国家”的二元
犯罪是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共通问题,由于犯罪要受到法律惩罚,故犯罪人大多隐藏犯罪的预谋,隐秘地实施犯罪。警察的职责之一就是揭露犯罪真相,抓捕犯罪嫌疑人。这之中研究并了解犯罪心理最为关键。如何观察刑案现场的有形迹证,重建犯案经过,进而「剖析」犯罪人的心理迹象,再根据对犯罪心理的以往研究,最终「描绘」出犯罪嫌疑人的外部特征,为侦查人员缩小排查范围提供参考,将其称为「嫌疑人心理画像」,廖有禄博士将其称作「犯罪剖绘」。
本书作者从事死刑公诉十余年,和数十名死刑犯有过近距离接触。作者以亲自公诉的十个死刑犯的详细描述为依托,夹叙夹议,反映了作者对我国死刑问题的研精覃思。 本书以十个死刑犯的最后遗言为视点,透过死刑犯的内心世界看死刑,以独特的视角试图破解我国死刑的密码,引导我国民众死刑观念的潜移默化,从而加快推进我国废除死刑的历史进程。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外国警学译丛:指纹显现及鉴定基础》重点讨论指纹在人身识别以及刑事侦查工作中的应用两方面问题,这两个方面是互为交叉但又不完全相同的。在刑事侦查领域,主要涉及犯罪现场潜在手印显现、检测和记录内容;在人身识别领域,主要关注已知人员捺印指纹样本与未知印痕之间的关系,即检验、鉴定问题。RobertOlsen在1978年出版的著作中也是探讨这两个方面问题,并给予同等程度的重视。
本书是作者结合有关部门委托进行的国家研究项目成果。全书共分十二章。章现代生命科技发展对我国刑法的冲击;第二章刑法规制生命科技犯罪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章生命科技刑事立法的原则;第四章刑法应对生命科技犯罪的策略;第五章至第十二章分别是具体分析各种与生命科技发展相关问题的刑法规制。
《美国刑法中的犯罪论原理》是一部研究英美刑法学中犯罪成立条件理论的专著。作者在大量占有英文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以美国刑法理论和司法判例为标本,对英美刑法中犯罪的客观要件、主观要件、辩护理由、不完整罪、特殊责任形式等犯罪论问题进行了客观、系统的研究和论述,具体内容包括犯罪客观要素、不作为犯罪、因果关系、犯罪心态、认识错误、正当化事由、可宽恕事由、警察圈套、未遂犯、共谋犯、教唆犯、严格责任、代理责任、法人责任等,反映了英美刑法学中犯罪要件原理的全貌。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外国警学译丛:指纹显现及鉴定基础》重点讨论指纹在人身识别以及刑事侦查工作中的应用两方面问题,这两个方面是互为交叉但又不完全相同的。在刑事侦查领域,主要涉及犯罪现场潜在手印显现、检测和记录内容;在人身识别领域,主要关注已知人员捺印指纹样本与未知印痕之间的关系,即检验、鉴定问题。RobertOlsen在1978年出版的著作中也是探讨这两个方面问题,并给予同等程度的重视。
本书是作者结合有关部门委托进行的国家研究项目成果。全书共分十二章。章现代生命科技发展对我国刑法的冲击;第二章刑法规制生命科技犯罪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章生命科技刑事立法的原则;第四章刑法应对生命科技犯罪的策略;第五章至第十二章分别是具体分析各种与生命科技发展相关问题的刑法规制。
《美国刑法中的犯罪论原理》是一部研究英美刑法学中犯罪成立条件理论的专著。作者在大量占有英文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以美国刑法理论和司法判例为标本,对英美刑法中犯罪的客观要件、主观要件、辩护理由、不完整罪、特殊责任形式等犯罪论问题进行了客观、系统的研究和论述,具体内容包括犯罪客观要素、不作为犯罪、因果关系、犯罪心态、认识错误、正当化事由、可宽恕事由、警察圈套、未遂犯、共谋犯、教唆犯、严格责任、代理责任、法人责任等,反映了英美刑法学中犯罪要件原理的全貌。
《当代世界警务理论与侦查实务译丛:犯罪现场摄影概论》主要内容包括:光栅图像与矢量图像、数据传输速度、图像压缩、RAW格式、指导原则和操作标准、图像分类、图像证据的合法性测试、数字图像的真实性、数字图像的再现性、数字图像的安全性、图像数据的公开性等。
如何结合中国现阶段贿赂犯罪发生和侦查工作的背景,形成系统而有用的侦查理论,仍需我国学者和实务工作者作出努力。《贿赂犯罪侦查研究》作者苏云的长处,在于他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因此,不仅建构了贿赂犯罪侦查的系统理论,而且常有创见和。如针对此类犯罪隐蔽性强、犯罪黑数高的特点,提出改变过去那种被动型线索获取模式,建立“主动型”贿赂犯罪线索获取机制并进行具体论证,颇显其见识。作者极为重视贿赂犯罪初查,提出重构初查制度和模式,也很有价值。尤其是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嫌疑人防御权强化同时口供获取方式受限,侦查提前、初查强化的意义就更为突出。 其他如侦查展开的五种路径、审讯谋略在贿赂犯罪审讯中的实施、“囚徒理论”的运用、纳什均衡点的把握等,均有新意、深度和实用价值。 此外,《贿
刑事案件的侦破总是那么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紧张刺激。作为一门专门研究如何侦查破案的学科,刑事侦查学对许多年轻人而言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本书的编写体例采用“原理 案例”的模式,除了用较大的篇幅介绍侦查的基本原理外,编者尝试着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去解读刑事侦查的原理,侦查措施以及侦查方法。全书共计l8章,主要包括刑事侦查学的基本理论、刑事技术鉴定、侦查措施以及各类案件的侦破方法等。 本书可供普通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的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