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犯罪、刑罚与刑事政策》是一本由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久生根据李斯特在未发表的的文章汇集而成的学术编译著作。弗兰茨 冯 李斯特是德国杰出的刑法学家,他既是犯罪学,又是刑事政策学的杰出代表,又是现代刑事社会学派(新派)的创始人,是一位集犯罪学和刑法学研究于一身并取得了显赫成果的学术大师。徐久生教授研究并翻译了大量的李斯特的学术专著和论文,在是研究李斯特的资深学者。该书主要集结了李斯特对犯罪原因的研究成果,首次向中国读者用汉语展示李斯特的犯罪预防的论述体系。李斯特直接促使刑事政策学成为一门学科,是刑事政策学的开山鼻祖。该书使用严谨的结构和全面的视角展示了李斯特的刑事政策思想。该著作字数适当(25万字),借用贝卡利亚的《论犯罪与刑罚》一书的体例,结集李斯特从未在发
《当代世界警务理论与侦查实务译丛:犯罪现场调查》分部分,共计十八章。部分是犯罪现场调查,共分七章,对犯罪现场调查的相关理论及实务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是物证,共分九章,对各种物证及其检验技术进行了介绍;第三部分是特殊调查,共分二章,对特殊案件及其现场的勘查处理进行了介绍。每章除主体内容以外,还分设了学习目标、关键术语、专家视角、相关案例、本章小结、问题回顾、参考文献等内容,并注有附录和术语表等。
《论犯罪、刑罚与刑事政策》是一本由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久生根据李斯特在未发表的的文章汇集而成的学术编译著作。弗兰茨 冯 李斯特是德国杰出的刑法学家,他既是犯罪学,又是刑事政策学的杰出代表,又是现代刑事社会学派(新派)的创始人,是一位集犯罪学和刑法学研究于一身并取得了显赫成果的学术大师。徐久生教授研究并翻译了大量的李斯特的学术专著和论文,在是研究李斯特的资深学者。该书主要集结了李斯特对犯罪原因的研究成果,首次向中国读者用汉语展示李斯特的犯罪预防的论述体系。李斯特直接促使刑事政策学成为一门学科,是刑事政策学的开山鼻祖。该书使用严谨的结构和全面的视角展示了李斯特的刑事政策思想。该著作字数适当(25万字),借用贝卡利亚的《论犯罪与刑罚》一书的体例,结集李斯特从未在发
本书基于刑法教义学的态度和方法,通过对我国刑法知识的批判性思考而展开探索,因此本书不仅仅是对刑法的一种态度和研究刑法的方法,而且是一个以刑法规范为起点而形成的知识体系。本书深受古典黑格尔法哲学(而非新黑格尔主义法哲学)和现代新康德主义法哲学(而非古典康德主义法哲学)的影响,但又对它们的法哲学立场与观点进行了基于当下时代与作者个人立场的扬弃。古典黑格尔法哲学中的辩证法以及客观主义的合理成分,新康德学派的唯物主义以及价值分析的认识论和价值论,决定了本书的应报主义、客观主义、结果无价值论、阶层的犯罪论体系等一系列基本学术立场,以及以实质评价为特色的实质的犯罪论等见解。新康德主义哲学中,作者尤其受其中弗莱堡学派观点的影响,强调价值评价在刑法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此为出发点,主张建立
《犯罪及其原因和矫治》为犯罪学名著译丛之一。犯罪学(criminology)是一门在国外产生的重要学科。犯罪学研究的重镇一直在国外,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犯罪学研究要想得到很大的发展,必须很好地吸收全人类犯罪学研究的精粹。美国等其他国家犯罪学发展的成功历史也表明,翻译国外的重要犯罪学书籍,是发展本国犯罪学研究、提升本国犯罪学水准的重要途径。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一直将犯罪学作为重要的出版方向之一,此次将《犯罪学名著译丛》介绍给广大读者,也是致力于发展中国犯罪学事业的重要举措。 收入本《译丛》的名著,主要是根据下列标准来衡量的:一是在犯罪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二是获得过重要学术奖项的;三是统计研究表明被广泛引用的;四是与中国犯罪学的发展关系密切的。 本《译丛》是一套开放的丛书
本书基于刑法教义学的态度和方法,通过对我国刑法知识的批判性思考而展开探索,因此本书不仅仅是对刑法的一种态度和研究刑法的方法,而且是一个以刑法规范为起点而形成的知识体系。本书深受古典黑格尔法哲学(而非新黑格尔主义法哲学)和现代新康德主义法哲学(而非古典康德主义法哲学)的影响,但又对它们的法哲学立场与观点进行了基于当下时代与作者个人立场的扬弃。古典黑格尔法哲学中的辩证法以及客观主义的合理成分,新康德学派的唯物主义以及价值分析的认识论和价值论,决定了本书的应报主义、客观主义、结果无价值论、阶层的犯罪论体系等一系列基本学术立场,以及以实质评价为特色的实质的犯罪论等见解。新康德主义哲学中,作者尤其受其中弗莱堡学派观点的影响,强调价值评价在刑法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此为出发点,主张建立
《犯罪及其原因和矫治》为犯罪学名著译丛之一。犯罪学(criminology)是一门在国外产生的重要学科。犯罪学研究的重镇一直在国外,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犯罪学研究要想得到很大的发展,必须很好地吸收全人类犯罪学研究的精粹。美国等其他国家犯罪学发展的成功历史也表明,翻译国外的重要犯罪学书籍,是发展本国犯罪学研究、提升本国犯罪学水准的重要途径。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一直将犯罪学作为重要的出版方向之一,此次将《犯罪学名著译丛》介绍给广大读者,也是致力于发展中国犯罪学事业的重要举措。 收入本《译丛》的名著,主要是根据下列标准来衡量的:一是在犯罪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二是获得过重要学术奖项的;三是统计研究表明被广泛引用的;四是与中国犯罪学的发展关系密切的。 本《译丛》是一套开放的丛书
当前,GIS在警务业务和犯罪预防中的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作为一个工具,GIS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用于警务业务管理、警务战术制图以及宏观策略分析等多个方面。随着GIS在犯罪制图中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人们越来越需要有一本综合性和可读性较强的资料供人们参考,《地理信息系统与犯罪制图》(作者Spencer Chainey、Jerry Ratcliffe)就是适应这一需求而写。
《论犯罪、刑罚与刑事政策》是一本由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久生根据李斯特在未发表的的文章汇集而成的学术编译著作。弗兰茨 冯 李斯特是德国杰出的刑法学家,他既是犯罪学,又是刑事政策学的杰出代表,又是现代刑事社会学派(新派)的创始人,是一位集犯罪学和刑法学研究于一身并取得了显赫成果的学术大师。徐久生教授研究并翻译了大量的李斯特的学术专著和论文,在是研究李斯特的资深学者。该书主要集结了李斯特对犯罪原因的研究成果,首次向中国读者用汉语展示李斯特的犯罪预防的论述体系。李斯特直接促使刑事政策学成为一门学科,是刑事政策学的开山鼻祖。该书使用严谨的结构和全面的视角展示了李斯特的刑事政策思想。该著作字数适当(25万字),借用贝卡利亚的《论犯罪与刑罚》一书的体例,结集李斯特从未在发
案件的侦查活动,是侦查员与作案者智慧较量的过程,要求侦查员必须具备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有根据已掌握的案件材料对整个案件及破案方式进行“谋篇布局”的能力,要有“运筹帷幄”的本领,因此,侦查思维谋略在案件侦查中大有用武之地。为贴合公安侦查实际,对传统逻辑思维方法在侦查实践中的运用进行学科理论的延伸解读,以求通过对公安侦查思维方法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总结,冀望形成可供侦查工作实践广泛借鉴的侦查思维谋略体系。拟通过侦查思维谋略体系的初步构建,来诠释案件侦破的思维活动,并赋予传统逻辑思维方法在公安侦查工作中作为侦查思维谋略主要构成要素的新的生命,为广大侦查员提供有力的思维武器。
《洗钱:刑事侦查员指南(第3版)/经济犯罪对策研究书系·鹭鸣湖文库》是刑事侦查员的指南,并且《洗钱:刑事侦查员指南(第3版)/经济犯罪对策研究书系·鹭鸣湖文库》所概述的概念和技巧对联邦特别工作组部分职能的毒品犯罪侦查同样适用,尤其适用于追踪非法污染环境者及欺诈违法者或者适用于那些追查资助恐怖主义威胁的机构。 《洗钱:刑事侦查员指南(第3版)/经济犯罪对策研究书系·鹭鸣湖文库》有三个主要目标。一,作者想让人们理解洗钱是如何进行的以及它如何与现代的全球犯罪活动融为一体。第二,作者希望能够提升侦查员侦查洗钱和金融犯罪的能力。第三,作者希望读者将会认识到这些知识在侦查有组织犯罪活动中的价值,以及确信在今后的案件中能够运用这些知识。
《人身危险性评估方法研究》讲述了人身危险性的认定与法益侵害性的认定是完全不同的,对于法益侵害性的认定,主要通过客观上的行为、结果及其因果关系这样一种传统的方法来完成。因为法益侵害性具有客观性,容易被鉴别。建立在法益侵害性基础之上的行为刑法,可以限制司法权的滥用,因此被法治国的刑法所认同。而人身危险性虽然也具有表现在外的某种症状,例如坦白、自首、立功、累犯等,这些情节都已经被立法者规定为法定的量刑情节。但这只是较为外在的人身危险性表现,那些更为内在的人身危险性表现,在目前的情况下,司法认定还有相当的困难。此外,还有一个法益侵害性与人身危险性在定罪量刑中所占的比重问题。一般认为,定罪主要考虑法益侵害性,量刑才适当考虑人身危险性。但无论哪个环节考虑人身危险性,都要求对行为人的人身
吴克利先生在反贪侦查工作中亲身参加过许多重大疑难案件的审讯,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审讯经验。而且他认真学习,潜心研究,笔耕不辍,在最近几年中连续写出了多部关于审讯的专著,包括《贪污、贿赂案件的审讯技巧》、《审讯心理攻略》、《审讯心理学》等。在这部《审讯语言学(修订版)》中,他从审讯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系统介绍了审讯语言的运用原理、行为规律和技能技巧,既有理论价值,也有实用价值。
《犯罪侦查学(第2版)》主要是由我早年间卓有成就的几位学生编撰的。作者翁里、徐公社等同志自20世纪80年代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后,孜孜不倦地在犯罪侦查领域进行理论探索,近几年出了不少研究成果。翻译出版了美国的《犯罪侦查》(约65万字,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新编的《犯罪侦查学(第2版)》,在总结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体系和内容均有所创新。本书继“导论”之后,将“侦查技术”、“侦查措施”、“侦查方法”分编拟写。侦查技术部分,向读者首次介绍“DNA物证技术”、“声纹鉴定技术”等内容,这些都是目前各国应用较广泛的先进刑侦技术。书中还特别阐述了关于“有组织犯罪”、“毒品犯罪”、“金融犯罪”、“贪污、贿赂犯罪”和“涉外犯罪”等案件的侦查取证方法,范围和内容均有所拓展。为了保障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
《美国刑法中的犯罪论原理》是一部研究英美刑法学中犯罪成立条件理论的专著。作者在大量占有英文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以美国刑法理论和司法判例为标本,对英美刑法中犯罪的客观要件、主观要件、辩护理由、不完整罪、特殊责任形式等犯罪论问题进行了客观、系统的研究和论述,具体内容包括犯罪客观要素、不作为犯罪、因果关系、犯罪心态、认识错误、正当化事由、可宽恕事由、警察圈套、未遂犯、共谋犯、教唆犯、严格责任、代理责任、法人责任等,反映了英美刑法学中犯罪要件原理的全貌。
季境、张志超主编的《新型网络犯罪问题研究》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基于但不囿于现行刑法规定的犯罪类型,而是尽可能地涵盖了当前给社会秩序带来严重危害的多种新型网络行为,其中有的在刑法中尚无明文规定,尚难以称之为刑法意义上的犯罪行为;有的在司法实践处理上存在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重大分歧;等等。尽管如此,从犯罪学的视角看,这些具有严重社会危害的新型网络行为即便是难以成为刑法规制的对象,却无疑应成为犯罪学的研究对象。故而,本书尽可能地以前瞻性的视角将这些新型网络行为纳入研究范围,对其现象、原因加以解读,并提出相应的防控对策。